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百科内容来自于: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创新,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途径,它具有自身质的规定性与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同于传统的
计划经济。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在
经济建设上逐步采取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
计划经济模式有其自身的特征与弊端。主要是:
所有制形式日趋单一化,排斥多种
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经济管理的决策权集中在国家手中,企业只是严重依赖于上级政府的
经济实体,或者说是行政机关的附属物;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是行政手段,经济计划主要通过行政指令和实物调拨来实现,
市场调节的作用非常微小,甚至于没有市场调节;分配上实行统收统支,国家统负盈亏,企业吃国家的“
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等等。 随着社会主义
国民经济的日益巩固和发展,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越来越显露出来,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它已不再是传统的计划经济,而是
市场经济了,具有市场经济的基本属性。
市场主体的独立性、平等性
指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是平等的、独立的
经济实体,他们具有自主地作出
经济决策的权力,独立地承担决策所带来的风险。这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由政府部门作出
经济决策并承担责任的
经济模式根本不同。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间接的政府宏观调控体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主要是通过各种非行政手段对
经济活动进行间接的
宏观调控。这与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直接的行政手段来管理经济根本不同。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整治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国际交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经济形态。
第二,从
政治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由
中国共产党领导、由政府有力地进行
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现代化建设,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社会的安定,
民主的发展,都要依靠党的领导。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必然四分五裂,一事无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条战线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都是在党的领导下的。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经途径,是一项艰难的开创性事业,只有在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可能取得成功。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必须有政府的强有力的
宏观调控,通过经济
社会政策、经济法规、计划指导和必要的行政管理,为市场经济创造一个稳定、安全、有序、公正的社会经济环境。
第三,从奋斗目标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以实现
共同富裕为根本原则。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
私有制为基础,财产的私人占有必然导致私人资本的无限扩张和社会的
两极分化。而我国实行
市场经济,虽然允许合理的收入差距,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最终是要达到
共同富裕,不至于导致
两极分化,“富的越富,贫的越贫”。这是因为:1
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会使私人资本的膨胀受到制度的限制,凭借私人资本参与分配会被限制在一定范围,避免私人资本的扩张。2
经济技术的发展,
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有助于贯彻
按劳分配原则,减少不同地区、不同企业之间的非劳动因素造成的个人收入差距。3政府为了确保
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性质,会通过各种
宏观调控手段,来防止和纠正收入差距的过分扩大,保证
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市场社会主义以苏东剧变为分水岭,之前探索如何在社会主义
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如何与市场相结合,后者探索在资本主义框架内培育社会主义因素实现社会主义目标。认为
马克思所讲的社会所有不等于国有,至少国有代表低级社会主义形式,而且很容易蜕变为官僚所有。
市场社会主义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不等同,中国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吸收
市场社会主义的
合理因素。
(1)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放开粮价。到1993年,绝大多数农产品包括粮食的
价格和经营均已放开,粮价全面放开后,实行市场定价为主,粮票、粮本全部取消,原来的定量配给转变为市场自由采购。
(6)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企改革经历了两个阶段,中共十四大以前,是以放权让利、承包责任制、
两权分离等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性调整阶段;十四大后,特别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标志着国企改革转入以
产权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阶段。现代企业以
企业集团、
国有控股公司为主,
股份制是转换
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有效途径。
改革举措的重要作用:
国有企业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粮食
价格和全国统一开放
市场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城乡紧密结合,有利于国内国际市场的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金融监督与
宏观调控,有利于保证
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汇率并轨的一举成功,为进一步沟通国内外市场、扩大对外开放提供了良好条件;所得税的统一,为不同所有制性质企业的竞争创造了前提;建立多层次的
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经过多年努力,目前我国95%以上的商品资源已由市场来配置,
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已达99%。四通八达、服务周到、种类齐全的
商品市场体系,已经基本建立。
中国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创新实践和伟大事业,没有现成的改革经验,也没有成功的改革案例。这就需要中国共产党人独立自主地不断探索。
在35年的改革开放基础上,如何评价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和不足之处?如何总结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和某些教训?如何分析改革开放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如何提出改革开放的核心目标与重大任务?这就需要进行广泛的、密集的调查研究,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集中全党的智慧,开放式地听取国际机构或专家的建议,制定一个更具有系统性、协调性、长远性的改革开放的决定。
本文围绕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若干建议。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第一部分是从历史的视角回溯了1984年以来的党中央关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三次重大决定,历史了解和深刻理解中国改革的历史过程和历史逻辑。第二部分根据党的十八大报告精神,提出第四次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决定的主题,即全面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第三部分根据党的十八大报告精神,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和未来十年改革的核心目标。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这是我们党总结改革开放30多年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建设经验而提出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还从产权保护、创新激励、市场建设、公平竞争等方面,对完善市场经济法律制度作出了全面部署。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四中全会《决定》的要求,对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