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
不仅可解释、解决经济问题,而且可解释、解决人生、社会等一系列问题,而使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学说更加完善,大大增强
马克思主义的
生命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剩余价值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越发展,社会生产的剩余价值也越大,社会越进步。在新经济社会我们来分析剩余价值生产,应该赋予剩余一个更加宽泛和全新的概念,或者说应该从全新的角度去理解剩余价值的生产,这本身也是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的要求。
产生方式
资本生产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有两种: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作日分为两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在必要劳动时间既定的条件下,工作日越长,剩余劳动时间就越长,资本家从工人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就越多,从而剩余价值率也就越高。如果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劳动日越长,剩余劳动时间越长,剩余价值率越高,剩余价值量就越大。
在资本主义早期,主要是手工劳动,资本家经常用延长工作时间的办法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此外,资本家还用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方法来榨取剩余价值。提高劳动强度,意味着工人在同样工作日时间内支出了更多的劳动量,实际上等于延长了工作日。这是一种延长工作日时间的隐蔽的形式。
工作日的最低界限不能少于或等于必要劳动时间。若没有剩余劳动时间去生产剩余价值,资本生产就不复存在。因此,工人的工作日必须大于必要劳动时间。工作日的最高界限受以下两个因素的制约:一是劳动力的生理界限,工人必须每天有一部分时间用于休息、吃饭等,以满足生理需要,恢复劳动力;二是道德的界限,工人在一天内需要一定的时间用于家务活动、参加社会活动与文化生活,以满足精神和社会的需要。这种需要的范围和数量取决于一国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在上述两个因素制约下,工作日的现实长度取决于雇佣劳动和资本之间的力量对比。
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剩余价值。
那么,怎样才能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呢?必要劳动时间是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劳动力价值由维持工人及其家属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必要生活资料)的价值构成,其水平高低受两个条件制约:其一,生产工人及其家属生活必需的生活资料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要降低生活资料价值就必须提高这些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其二,与生产这些生活资料相关的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这些生产资料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也会降低生活资料的值。因此,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降低了劳动力的价值,从而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实现了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
(参考资料:《政治经济学》。主编:吕建军。暨南大学出版社)
自动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
自动控制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机器运转替代人的繁重体力、脑力在越来越多的领域正在得到推进。生产自动化是对这个趋势的最恰当的指称。
生产自动化意味着劳动越来越多地被机器程序化的运行所替代,意味着人的劳动投入越来越少。而由于生产力的大幅提高,越来越多的财富(使用价值)被生产出来。
高科技的运用使得生产效率大为提高,财富的生产增加的同时,采用高科技的企业利润也在增加,否则资本家不会采用先进科技。由此引出的政治经济学问题是:生产中劳动投入减少了,为何利润(
剩余价值)却可能提高?在高科技普遍采用的形式现代经济中,劳动还是价值或利润的源泉吗?
把生产自动化情况推向极致——无人工厂——这个问题传达的意思就更为清楚。那就是,无人工厂难道没有利润(剩余价值)吗?仅凭直觉就能给出否定的答案。那么,
无人工厂的利润(或剩余价值)是哪里来的呢?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任何先进的机器设备、生产工艺,无论其对生产过程覆盖的程度有多大,自动化程度有多高,它们都是作为“所有者的生产资料”参与到价值、使用价值的生产中来的。机器设备的运转也只是按人们事先设计好的程序运行的。无人工厂中机器设备的运行只能转移自身的价值到新的产品中,而不能创造任何新的价值。只有活劳动仍然是剩余价值(利润)的源泉。
当前,我们来回答无人工厂利润(剩余价值)的来源。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讲得很清楚,商品的价值是由“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确定,而不是由个别企业的劳动时间确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全社会个别企业劳动时间的“
加权平均值”。所以:(1)从价值的本质看,价值是一个总体概念,它揭示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物质利益关系;(2)从价值量(尺度)看,价值量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关系。这样看来,“无人工厂”没有活劳动却仍然能够获得剩余价值(利润)就容易理解了。这是因为:
第一,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确定,而不是由某一家“无人工厂”是否使用工人(劳动力)而确定。这就是说,如果社会普遍使用活劳动生产某种商品,该商品的价值就高,这与某个工厂使用劳动力的多寡没有太大联系。相反,由于无人工厂所生产的产品个别劳动就远低于社会劳动,该商品按社会价值量出售的结果是:无人工厂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利润)。
从理论上讲,只要全社会的商品生产没有全部采用无人工厂的生产方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会形成商品的价值。通过价值这个“加权中枢”,使用活劳动的其他部门就会将自己创造的价值转移到无人工厂的产品中。
第二,社会大量辅助劳动支持着“无人工厂”机器系统的运行。即便抛开技术垄断带来利润这种特殊情形,“无人工厂”的运行离不开全社会各行各业的智力支持和物质支持。这表现在:(1)随着社会的进步,基础教育和基础研究的科技成果已越来越多地成为国家和社会提供的“公共物品”,被“无人工厂”大量免费使用。这些被免费使用的劳动成果,无疑将成为“无人工厂”的价值创造的源泉。(2)企业独力(或联合)的专职研发机构为“无人工厂”提供了智力来源。所有高科技企业都有自己的研发机构,专门负责攻克与生产流程密切相关的技术问题或生产工艺,并将研究成果无偿地运用到生产实践中。
第三,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随着世界市场形成商品价值形成也出现“世界化”的趋势,这意味着商品的价值创造已拓展到世界范围。
这样看来,所谓先进与落后、有人与无人只是表明了一种相对关系,“无人工厂”其实只是人类劳动专业化发展的一个环节,其价值源泉应该追溯到工厂以外的人类劳动。
分配
三种资本的产生
马克思
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三种资本: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资本家也分成三个集团: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和借贷资本家。除此以外,资本主义社会还有存在着大土地所有者,这几个剥削集团都是以剩余价值作为生存的基础的。剩余价值分配为产业资本家取得产业利润,商业资本家取得商业利润,借贷资本家取得利息,大土地所有者取得地租,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在。
马克思指出:“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
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研究生产劳动,发现了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发展规律,确立了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及其历史使命,确定了共产党的基本纲领和基本路线,成为共产党的方法论,共产党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产业资本和产业利润
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和剩余价值本来是一个东西,所不同的只是剩余价值是对可变资本而言,利润是对全部预付资本而言。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二者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利润率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利润率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推动力,资本家从事生产经营的唯一目标,就是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哪里的利润率高,资本就投向那里。
2.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部门之间的竞争和资本的自由流动,使各生产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形成了社会的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形成以后,各个部门的资本家,根据平均利润率获得与其资本量相适应的那部分利润,就是平均利润。
3.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也转化为生产价格。剩余价值转化为平均利润以后,商品就不再是按价值出售,而是按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构成的生产价格出售。生产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生产价格的形成是以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前提。
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以后,市场价格就不再是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而是围绕着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4.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规律的作用。生产价格形成以后,商品就按照生产价格出售,因此,剩余价值规律转化为平均利润规律,价值规律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规律。商品的市场价格以生产价格为中心而上下波动,这是价值规律在新条件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
生产价格规律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第一,自发地调节资本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
第二,调节着剩余价值在各资本家之间的分配。
第三,刺激资本主义企业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和加强经营管理。受超额利润的驱动,各企业必然要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从而自发地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1.商业资本的本质和职能。商业资本是从产业资本的商品资本职能中分离出来独立发挥作用的资本形式,是商品资本职能的独立化形态。商业资本的职能,就是商品资本的职能,也就是从事商品销售,实现预付资本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2.商业利润的形成。从现象上看,商业利润是来自商品的出售价格高于购买价格的差额。这就造成一种假象,似乎商业利润是来源于商品价值以上的加价,它是从流通领域产生的。事实上,商业利润只是产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是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商业资本独立化后,同产业资本一样,也必须获得平均利润。
3.商业流通费用及其补偿。生产性流通费用在必要的限度内,会全部加入商品的价值中去,增大商品的价值,然后通过商品价值的实现而得到补偿,并获得平均利润。纯粹流通费用不能加入商品的价值,它的补偿和利润的获得,在形式上是通过提高商品销售价格的方法来实现的。
借贷资本和利息
利息
1、借贷资本和利息。借贷资本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这是通过货币的借贷关系来参与剩余价值瓜分的资本形态。利息率的最高限不能超过平均利润率。在平均利润率一定的条件下,利息率受借贷资本的供求关系的调节。
2.银行资本和
银行利润。在
资本主义社会中,
货币资本的借贷,主要是通过银行来进行的。银行是专门经营货币资本、充当借贷关系中介人的资本主义企业。银行资本家经营货币资本业务的目的也是为了获得利润。银行利润是由放款利息和存款利息之间的差额形成的。银行利润同
银行家投资银行的自有资本的比率,就是银行资本的利润率。银行资本的利润率也必须相当于一般
工商企业的平均利润率。银行利润和利息一样,它来源于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3.股份资本和股息。股份公司使资本的所有权与资本的使用权相分离,股票所有者已变成单纯的货币资本所有者,只凭资本所有权定期取得股息。股息的实质仍然是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和地租
1.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
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资本主义地租的实质是,农业资本家为取得土地使用权而付给土地所有者的、由
农业工人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它体现了
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共同剥削农业工人的关系。
资本主义地租的基本形式有两种,即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2.级差地租。在资本主义农业中,农业资本家向土地所有者缴纳地租的数量,在面积相等但质量不同的土地上是不同的,就是级差地租。土地的等级差别是形成级差地租的条件。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在于由土地有限性引起的土地经营权的垄断,因为在农业中,土地是有限的,特别是好的土地更为有限。
级差地租第一形态(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第二形态(级差地租Ⅱ)。
级差地租Ⅰ,是指同时投入不同等级土地的等量资本具有不同的生产率所产生的超额利润而转化成的地租,它是由于土地的肥沃程度不同和土地位置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Ⅱ,是指在同一土地上连续投入同量资本而具有不同生产率所形成的超额利润转化成的地租。
3.绝对地租。在资本主义土地私有权垄断的条件下,农业资本家不管租用什么样的土地,都必须缴纳地租。这种由土地私有权的垄断而产生的地租,称为绝对地租。
绝对地租的形成,是以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资本平均有机构成为条件的。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是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绝对地租的源泉,仍然是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4.垄断地租和土地价格。资本主义地租,除了级差地租与绝对地租两种基本形式外,还存在着垄断地租。所谓垄断地租,就是由真正的垄断价格带来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地租。土地价格与地租量成正比,与银行利息率成反比。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利润率和利息率存在着下降趋势,所以,地价呈现出上涨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