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
13814
|
拉丁目名:
|
ARANEAE
|
中文目名:
|
|
拉丁亚目:
|
Metathelae
|
中文亚目:
|
新蛛亚目
|
中文科名:
|
狼蛛科
|
拉丁科名:
|
Lycosidae
|
中文亚科:
|
狼蛛亚科
|
拉丁亚科:
|
Lycosinae
|
中文属名:
|
狼蛛属
|
拉丁属名:
|
Lycosa
|
拉丁种名:
|
coelestis
|
定名人:
|
(L.Koch)
|
年代:
|
1878
|
中文名:
|
黑腹狼蛛
|
原始文献:
|
?
|
模式产地:
|
日本
|
生境:
|
山区多种农田
|
国内分布:
|
江苏,四川,浙江,宁夏,新疆,河北,山西,山东,河南,贵州,台湾
|
国外分布:
|
日本,朝鲜
|
资料来源:
|
陈樟福 张贞华,1991; 陈孝恩 高君川,1990
|
no:
|
Y
|
基本信息
功能类别:捕食性天敌
寄主危害作物:水稻、玉米、小麦、棉花
形态特征
雌蛛:体长14毫米左右。前中眼大于前侧眼。头胸部背面正中斑明显,相当于头胸部的2/5,前、后端窄,中段宽,前端插入眼列的凹处,其问丛毛_白色,朝后列眼方向覆盖。正中斑的中部有时可见4个呈方形排列的小黑点。中窝短,位于正中斑近后端的部位。各对步足后跗节和跗节腹面有毛丛。第Ⅳ步足后跗节的长度显着短于膝节、胫节长度之和。步足基节、腿节腹面黑色。腹部背面色淡,腹面黑色,因此而得名。雄蛛;体长11毫米左右。触肢器顶突刺状,引导器清晰可见,中突基部较宽,远端上缘向内折。
地理分布
湖北、湖南、四川、福建、浙江、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