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泰方言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内部分片

吴方言在古代是北抵淮河的,江淮之间本为吴语的地盘,四世纪永嘉之乱,北方汉族人民大批南迁,江淮之间以至江南的今南京、镇江一带为北方话所占领。通泰方言是三、四世纪汉语北方话的「后裔」。千百年来,由于通泰地区僻处东隅,因而保留了较多的古代汉语的特点,包括吴语的底层。所以现代通泰方言与吴语近似之处不少。
按照南京大学顾黔教授的意见,通泰方言可以划为东、中、西三区。东区包括南通和通州的西南部,区别于中区的特点是古假摄读法同吴语,有两类韵母「-o」,「-a」。中区包括如皋、如东、泰兴、东台东部、海安东部、靖江西南部,区别西区的特点是有疑母「ng」,能分辨鼻音「n」和边音「l」。西区包括泰州、姜堰、海安西部、东台西部、大丰、兴化、江都东部。

语音特点

通泰方言最大的特点是古全浊声母字今逢塞音、塞擦音不论平仄一律读送气清音,如「地」thi,「啤」phi。根据这一项特点,即可以把通泰方言和淮扬方言(江淮官话的主要方言,即洪巢片)以及吴方言分别开。由于赣语、客家话也是同样的「全浊送气」,南京大学鲁国尧以此为首要依据提出了通泰客赣同源的假说,认为通泰方言和赣语、客家话一样,导源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后的北方移民。
通泰方言声调有六至七个,相比于只有五个声调(阴平、阳平、阴上、阴去、阴入)的淮扬方言,多出了阳入(和阳去)。古浊入字今归阳入调,古全浊上、浊去字在七个声调的地区今读阳去调,在六个声调的地区则整体归入阴平。能区分阴阳去、阴阳入也是通泰方言区别于淮扬方言的特征。
通泰方言除东区外的各点,古假摄字的主元音只有一类,即「a」。而相邻的淮扬方言和吴语均已发生分化,吴语一般有两类韵母即「-o」,「-a」,淮扬方言也有两类即「-a」,「-iI」。
通泰方言多数点有丰富的支微入鱼现象,例如「推」白读「thy」,「雷」白读「ly」。这种现象不见于淮扬方言,吴语虽有,但数量远不及通泰方言之多。
通泰方言的咸山摄韵母分化为三类,分法大致和吴语、赣语相同,异于西部的淮扬方言。粗略地说,即咸摄谈韵的牙音、喉音字韵母和覃韵合为一类,而与谈韵的舌音、齿音字有别。同样,山摄寒韵的牙音、喉音字韵母和桓韵合为一类,而与寒韵的舌音、齿音字有别。鲁国尧以此为重要依据,破解了他自己提出的「颜之推谜题」。
在声调上,通泰方言调值阴高阳低的模式不复存在。阴平普遍低于阳平,除如东以外各点,阴入皆低于阳入。但是,阳入后接鼻音、边音、浊擦音、零声母字时,调值低于阴入,例如:毒药、腊月、熟人、十五。
通泰方言区处于吴语和淮扬方言的夹缝中,长期以来处于扬州府治下,风俗受淮扬文化影响本已较大,加之建国后国家大力推普,使得通泰方言以向淮扬方言靠拢的形式,来向作为民族共同语的普通话靠拢。具体而言,就是一批字产生近似淮扬方言读法的文读音,在和原有的白读音长期共存、抗衡中地位从弱势逐渐变为优势,直到最终取代原有白读音。例如,全浊声母字逢塞音、塞擦音,仄声读送气清音是通泰方言区别淮扬方言的最大特点。而在文读音中,仄声就读不送气清音,和淮扬方言以及整个北方话一致。大致来说,通泰方言西区产生的文读较多,东区较少。

词汇特点

通泰方言词汇上的过渡色彩较浓。南方诸方言的「落雨、落雪」,通泰方言中、东区仍说「落雨、落雪」,西区则「落雨*下雨」、「落雪*下雪」两可,而北方话和淮扬方言只说「下雨、下雪」。类似于此的还有「寻*找」、「立*站」、「搿*这」等组。
考订通泰方言的本字,发现与吴语相同者甚多,基本词汇的吴语成分也相当多。例如,淮扬方言的「我们、你们、他们」,通泰方言说「我俫、你俫、他俫」;淮扬方言的「没有」,通泰方言说「不曾」;淮扬方言的「今个、明个」,通泰方言说「今朝、明朝」,等等。

句法特点

一是反复疑问句,通泰方言以「格VP」句式为主,「VP不VP」句式较少见。淮扬方言大致两者皆可,北方话一般只有后一种。
二是双宾语句,通泰方言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的位置接近南方诸方言。例如北京话的「给我一本书」,通泰方言、吴语等说「把本书我」。
三是比较句,通泰方言存在这样一种句式,即比较短语位于中心形容词后。例如「你高似他」,北方话一般说「你比他高」。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