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斑异大眼鲷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濒危状态

不在IUCN濒危名单中

形态特征

头及体部皆被有粗糙坚实不易脱落之栉鳞,唯前鳃盖后部不具鳞;侧线完全,侧线鳞孔数63-81。背鳍单一,不具深缺,具硬棘X棘,软条11-13;臀鳍与背鳍几相对,具硬棘III,软条13-14;背鳍及臀鳍后端圆形;胸鳍短小;腹鳍中长,短于头长;尾鳍截形或双凹形。体一致呈鲜红色或淡粉红色而散布大型红色斑块;背鳍软条部、臀鳍和尾鳍上分布小黑褐色斑点,腹鳍无点。以前所记载之血斑大眼鲷(Priacanthus cruentatus)为本种之同种异名。

栖所生态

中深层海域的鱼类,主要栖息于泻湖及向海礁区,或是在岛屿周缘。夜行性,白天单独或成小群活动,晚上则聚集成大群。肉食性,以小鱼、甲壳类或其他软体动物为食。

地理分布

分布于全世界热带及亚热带海域。台湾分布于南部、北部及小琉球等海域。

渔业利用

一般利用底拖网、延绳钓等渔法捕获。因资源丰富,故经济价值高。肉质细嫩,剥皮油煎、碳烤、煮汤风味均不错。亦常被展示于水族馆。有报导因为食物链之故,发生体内累积热带鱼毒,而引起食用者食物中毒的记录。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