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蓿黄萎病菌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基本信息

编号: 29
记录号: IO00029
中文名: 苜蓿黄萎病菌
英文名: Clover Verticillium wilt
拉丁学名: Verticillium albo-atrum Reinke & Rerthold
门: 真菌门
亚门: 半知菌亚门
纲: 丝孢纲
目: 丛梗孢目
科: 丛梗孢科
属: 轮枝孢属
原产地: 瑞典
入侵地: 尚未发现,但存在严重隐患

国外分布

主要分布于欧洲和北美北纬40。以北各国。包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丹麦、瑞典、波兰、匈牙利、前捷克斯洛伐克、前苏联、加拿大、美国、新西兰、墨西哥和日本。

寄主范围及危害特点

黄萎轮枝孢的寄主植物很广泛,但侵染苜蓿的菌系寄主较少,且各地菌株的致病性不一致。北美分离菌株主要为害苜蓿,也侵染马铃薯、蚕豆、草莓、冠状岩黄芪和红花菜豆等,并表现症状。羽扇豆、豌豆、红三叶、白三叶、草木犀、驴喜豆、大豆、罗马甜瓜、茄子、忽布、西瓜等带菌,但不表现症状。另有报道,大豆、花生和茄子等用苜蓿分离菌接种后表现严重症状。据杨家荣等(1997)接种测定,苜蓿黄萎病菌英国菌系对豌豆、番茄、茄子、西瓜、绿豆、豇豆和马铃薯具致病力,而对棉花、线椒、甜椒、向日葵、大豆无致病力。亦有报道称可侵染棉花,但需进一步鉴定明确。本菌引起系统性病害,全株发病。
苜蓿被侵染后表现黄化、矮缩、萎凋等症状,第二年产草量降低15%~50%,第二年后期至第三年初期病株陆续衰弱死亡,缩短了产草期。导致严重的苜蓿产量损失,大大缩短了苜蓿草地的使用寿命,影响苜蓿干草及种子出口。

典型症状

发病早期病株上部叶片在温度较高时表现暂时性萎蔫,继而中、下部叶片失绿变黄,严重时变枯白色,整株萎凋,横切病株茎部可见维管束变褐。发病后期植株因生育停滞而严重矮化。该病重要诊断特征还有:(1)小叶顶端出现V字形黄变坏死斑块,严重时病叶卷缩扭曲;(2)病株叶片枯萎,但茎部在较长时间内仍保持绿色;(3)在潮湿条件下,枯死茎表面敷生灰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

病原形态生物学特性

在PDA培养基上菌落白色至灰色,绒毛状,后因生成暗色休眠菌丝,菌落中央变黑褐色。分生孢子梗直立,有隔,无色至淡色,但在植物基质上生长的老熟孢梗基部膨大,暗色。梗上每节轮生2~4个小梗(轮枝),可有1~3轮,小梗尺度20~30(~50)μm×1.4~3.2μm,顶端亦生小梗(顶枝)。小梗端部的产孢瓶体连续产生分生孢子,聚集成易散的头状孢子球。有时小梗发生二次分枝。由苜蓿茎长出的分生孢子梗长55~163μm,宽3.8~5.6μm。梗的顶枝长30~49μm,宽2.2~4.4μm,轮枝长22~27μm,枝层间距29~46μm。分生孢子无色,单胞,椭圆形、圆筒形,大小3.5~10.5(12.5)μm×2~4μm。休眠菌丝暗褐色至黑褐色,直径3~7μm,分隔规则,隔膜间膨大,成念珠状,有时集结成菌丝结或瘤状菌丝体。
黄萎轮枝孢在琼脂培养基平板上菌落生长适温为20~22.5℃,在30℃不能生长。苜蓿菌系对温度的要求有所不同,其生长适温高达25~26℃,在15℃和27℃时生长较差,在5℃和33℃时停止生长。在PLYA平板上培养,温度20~27℃,20d后形成暗色菌丝体。培养温度为10℃或15℃时,延迟数周后方能形成。黄萎病菌产生的毒素为蛋白质一脂多糖复合物,其中蛋白组分具有致萎作用。苜蓿黄萎病菌毒素粗提液经长期贮存和在100℃以上高温下处理后仍有致萎活性。
苜蓿黄萎病菌

苜蓿黄萎病菌

发病条件

黄萎病菌的休眠体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年环境适宜时,产生菌丝由幼苗根部侵入寄主造成系统发病。病原菌可由健株刈割后茎部的伤口侵入。田间早期病株和死株茎秆上产生的气传分生孢子,可引起当季再侵染,但再侵染的作用很小。
苜蓿黄萎病的发生和消长变化,与品种抗病性、病菌致病性和环境因素有密切关系。土壤中已积累了相当数量的病原菌接种体,并连续种植感病品种后,若遇适宜环境条件,黄萎病就会严重发生。苜蓿黄萎病在灌区,或降水频繁,土壤湿度较高的地区发生较重。在黏土、壤土和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中发生较重,对土壤酸碱度没有明显的选择性,该病发生的温度范围较广,病菌生长适温较高,在较高温度下发病严重度仍较高。因而适生地区较广。

传播途径

苜蓿黄萎病菌传播途径很多,带菌种子和带菌植物材料、昆虫等是病菌传人新区的主要载体。种子是黄萎病菌远程传播的重要载体,种子外部和内部都能带菌,混杂在种子间的病残体也带菌传病。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苜蓿象(Hyperapostica)、蝗虫和蕈蚊(Bradysia spp.)都是黄萎菌传播介体。加拿大苜蓿切叶蜂(Megachile rotundata)用苜蓿叶片筑巢也带菌,切叶蜂巢常由加拿大输往欧美,因而也可能是黄萎病远距离传病的途径。病区的带菌苜蓿草制品也是黄萎病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以晒制的干草作原料,生产苜蓿粉时,黄萎病菌经过脱水过程后仍可存活。
此外,在苜蓿田作业的农业机械、卡车、混杂有其他寄主残屑的种子、牲畜食用病草后的粪便等也都可能传播苜蓿黄萎病。

检测方法

1.田间诊断用常规组织分离法由病株分离病原菌,即由病部切取小块组织,表面消毒后,置床于PDA或MA培养基平板上。在20~25℃下培养2~3周。在菌落中央产生暗色休眠菌丝体的为黄萎轮枝孢,近似种大丽轮枝孢则生成黑色微菌核。
分离和鉴定轮枝孢属真菌还常采用PLYA培养基(梅干煎汁培养基),该培养基配方为:梅干煎汁100ml,乳糖5g,酵母浸膏1g,琼脂30g,蒸馏水900ml。制取梅干煎汁需将50g梅干切成小片,在100ml水中煮沸30rain,梅干渣滓榨出汁液后弃去,煎汁调节pH至5.8~6.0备用。黄萎轮枝孢用该培养基在25℃下培养15d左右,可由培养皿背面清晰观察到暗色休眠菌丝形成的辐射状结构,而大丽轮枝菌则生成多数微菌核,呈小瘤状或颗粒状。
鉴定大量标本时最好采用湿皿培养法,该法简单,可避免使用上述琼脂培养基常遇到的杂菌污染问题。该法是在直径9cm的玻璃培养皿底部铺2~3层吸水纸(滤纸)作成培养床,高压灭菌备用。使用前每皿滴加30ml灭菌水,浸湿吸水纸。取新鲜病株茎或叶柄切成1cm长的小段,用自来水冲洗掉表面的泥土杂物后,用含2%~3%有效氯的次氯酸钠液表面消毒1~2min,无菌水冲洗3次后,用灭菌解剖刀横切成厚度1~4mm的小片,并放置在湿皿内滤纸上,每皿5~10片,湿皿封闭在塑料袋中培养。黄萎病菌的菌丝可由病组织蔓延到吸水纸上并形成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和休眠结构。用实体显微镜观察,可清晰地看到分生孢子梗的暗色基部。另外,在吸水纸与皿底玻璃之间可形成轮枝孢的休眠结构。
2.种子带菌检验检验种子表面带菌可将种子样品放入灭菌水内,震荡洗涤15min后,取定量洗涤液,滴在培养皿内Czapek琼脂培养基平板表面,并充分展布,在22℃下培养7d后选取菌落,挑取分生孢子,在PDA或PLYA培养基平板上划线。菌落长成后根据病菌形态鉴定。为防止细菌污染,所用培养基中均可加入抗菌素(100mg/kg硫酸链霉素,50mg/k四环素)。
检验种子内部带菌,需先用含有效氯2%的次氯酸钠液或其他表面消毒剂,进行种子表面消毒,然后用无菌水充分洗涤,植床于上述PLYA培养基平板上或Christen选择性培养基平板上,在22℃下培养14d后根据病菌形态鉴定。检查种子中混杂的植株根、茎、叶柄等残体,洗净泥土后也可用检查种子内部带菌的方法检验。
Christen选择性培养基配方如下:在100ml蒸馏水中加入L-山梨糖2g,L-天门冬素2g,K2HP4Olg,KCl0.5g,MgS4O.7H2O0.5g,Fe-Na-EDTA 0.01g,75%五氯硝基苯1g(有效成分),牛胆汁0.5g,NaB407.10H20lg,链霉素0.3g,高压灭菌后pH调至5.7。

检疫措施与防治方法

禁止调运和种植疫区或疫情发生区生产的种子,禁止运销疫区或疫情发生区的苜蓿饲草和草制品。由发病国家和地区引进苜蓿切叶蜂(巢)时,也应检疫。
苜蓿黄萎病的防治应以选育、使用抗病品种为主,采用综合措施,无病区应严格检疫,严防传人。种子带菌常是许多新建草地发病的初侵染来源,因而建立无病种子田,是重点防治措施。农业防病措施能减轻病害的发生,与非寄主植物轮作,病田休闲,推行豆科牧草与禾本科牧草混播、问作,适时早刈,实施田间和农业机具清洁措施等,都可以减轻或推迟黄萎病的发生。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