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田间诊断用常规组织分离法由病株分离病原菌,即由病部切取小块组织,表面消毒后,置床于PDA或MA培养基平板上。在20~25℃下培养2~3周。在菌落中央产生暗色休眠菌丝体的为黄萎轮枝孢,近似种大丽轮枝孢则生成黑色微菌核。
分离和鉴定轮枝孢属真菌还常采用PLYA培养基(梅干煎汁培养基),该培养基配方为:梅干煎汁100ml,乳糖5g,酵母浸膏1g,琼脂30g,蒸馏水900ml。制取梅干煎汁需将50g梅干切成小片,在100ml水中煮沸30rain,梅干渣滓榨出汁液后弃去,煎汁调节pH至5.8~6.0备用。黄萎轮枝孢用该培养基在25℃下培养15d左右,可由培养皿背面清晰观察到暗色休眠菌丝形成的辐射状结构,而大丽轮枝菌则生成多数微菌核,呈小瘤状或颗粒状。
鉴定大量标本时最好采用湿皿培养法,该法简单,可避免使用上述琼脂培养基常遇到的杂菌污染问题。该法是在直径9cm的玻璃培养皿底部铺2~3层吸水纸(滤纸)作成培养床,高压灭菌备用。使用前每皿滴加30ml灭菌水,浸湿吸水纸。取新鲜病株茎或叶柄切成1cm长的小段,用自来水冲洗掉表面的泥土杂物后,用含2%~3%有效氯的次氯酸钠液表面消毒1~2min,无菌水冲洗3次后,用灭菌解剖刀横切成厚度1~4mm的小片,并放置在湿皿内滤纸上,每皿5~10片,湿皿封闭在塑料袋中培养。黄萎病菌的菌丝可由病组织蔓延到吸水纸上并形成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和休眠结构。用实体显微镜观察,可清晰地看到分生孢子梗的暗色基部。另外,在吸水纸与皿底玻璃之间可形成轮枝孢的休眠结构。
2.种子带菌检验检验种子表面带菌可将种子样品放入灭菌水内,震荡洗涤15min后,取定量洗涤液,滴在培养皿内Czapek琼脂培养基平板表面,并充分展布,在22℃下培养7d后选取菌落,挑取分生孢子,在PDA或PLYA培养基平板上划线。菌落长成后根据病菌形态鉴定。为防止细菌污染,所用培养基中均可加入抗菌素(100mg/kg硫酸链霉素,50mg/k四环素)。
检验种子内部带菌,需先用含有效氯2%的次氯酸钠液或其他表面消毒剂,进行种子表面消毒,然后用无菌水充分洗涤,植床于上述PLYA培养基平板上或Christen选择性培养基平板上,在22℃下培养14d后根据病菌形态鉴定。检查种子中混杂的植株根、茎、叶柄等残体,洗净泥土后也可用检查种子内部带菌的方法检验。
Christen选择性培养基配方如下:在100ml蒸馏水中加入L-山梨糖2g,L-天门冬素2g,K2HP4Olg,KCl0.5g,MgS4O.7H2O0.5g,Fe-Na-EDTA 0.01g,75%五氯硝基苯1g(有效成分),牛胆汁0.5g,NaB407.10H20lg,链霉素0.3g,高压灭菌后pH调至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