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艾宾浩斯曲线
(1)查明识记无意义音节的速度与识记有意义材料的速度之间的差异。为了确定这种差异,他识记拜伦的《唐璜》一诗中的节段,每一段有80个音节。他发现大约需要读9次能记住一段。然后他识记80个无意义音节,发现完成这个任务几乎需要重复80次。于是他得出结论说,无意义材料的学习比有意义材料的学习在难度上几乎达到9倍。
(2)材料的长度和数量对完全再现所必需的重复次数的影响。他发现,较长的材料需要次数较多的重复,也即需要较多的学习时间。而增加了所学音节的数量,使学习每一音节的平均时间显著增加。结论是,我们学习的材料愈多,所用的时间就愈长。
(3)学习和回忆之间的时间历程。材料在学习后头几小时遗忘最快,随着时间的推延,材料遗忘越来越少,也即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除了这几个主要方面外,艾宾浩斯还研究过一些能影响学习和保持的其他变量,例如过度学习的影响、重复学习或复习的影响、音节表内的近距联想与远距联想的影响,等等。
研究方法
【实验材料】:无意义字(MUY、KIR、XAJ、DEQ等等)
【方法】:一字一卡片。20 片一组,依序读过一遍,默写一遍;再读,再写;直到完全依序默写出来。记录遍数(A0)。
n日后,取出同组卡片,再背一回合,记录遍数(An)。
记忆保留比率 =100 * (A0 - An) / A0首先,实验者记忆100个生单词,
然后如图所示:
时间间隔 |
记忆量 |
刚刚记忆完毕 |
100 % |
20分钟之后 |
58.2% |
1小时之后 |
44.2% |
8-9小时之后 |
35.8% |
1天后 |
33.7% |
2天后 |
27.8% |
8天后 |
25.4% |
1个月后 |
21.1% |
这条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很快,并且先快后慢。观察曲线,你会发现,学得的知识在1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
通过多年耐心细致的实验研究,他得到了以下几个主要结论:
1、组的长度与学习速度的关系:音节组的长度增加时,诵读到能正确背诵所需的次数就急剧增加。如识记12个音节只要诵读16
.6次就能背诵;而识记36个音节就要诵读55次才能背诵。
2、意义性对学习的影响:艾宾浩斯发现学习有意义的材料比学习无意义的材料速度要快得多。艾宾浩斯设计了一些实验来确定各种条件对学习和保持的影响。这些研究之一是查明记无意义音节的速度与记有意义材料的速度之间的差异。为了确定这种差异,他记拜伦的《唐·璜》(Don Juan)一诗中的节段,每一段有80个音节,他发现大约需要读9次能记住一段。然后他记80个无意义音节,发现完成这个任务几乎需要重复80次。他得出结论说,无意义材料的学习比有意义材料的学习在难度上几乎达到9倍。
3、保持和诵读次数的关系:诵读次数越多、时间越长,则记忆保持越久。
4、与遗忘和时间的关系:学习后经过的时间越长,保持越少,遗忘越多,但遗忘的速度不是均衡的。
5、分散学习比集中学习优越。如对一个12个音节的音节组集中学习需要育读68次才能达到正确背诵,而分散学习只要35次就够了。
6、组内各项的顺序和记忆保持的关系。这是他对接近联想、远隔联想、顺序联想和反向联想所做的实验项目。他认为通过学习,不仅紧邻的音节能够形成联系,就是远隔的音节也能形成联系;音节之间不仅按顺序能形成联系,而且反向也能形成联系。不过保持的程度,音节组内各个音节彼此相邻的较优于远隔和反向的。
发现错觉
错觉
艾宾浩斯发现了
艾宾浩斯错觉,这一发现便以发现者的名字来命名。艾宾浩斯错觉(Ebbinghaus illusion)是一种对实际大小
知觉上的错视。在最著名的错觉图中,两个完全相同大小的圆放置在一张图上,其中一个被较大的圆围绕,另一个被较小的圆围绕;被大圆围绕的圆看起来会比被小圆围绕的圆还要小。
学术争论
艾宾浩斯错觉在最近的争论中(对于以分割路径存在于大脑中的知觉和行为)扮演了关键性角色。其主张艾宾浩斯错觉会扭曲对于大小的知觉,但当需要反应出抓取之类的行为时,便不存在大小上的扭曲。然而在最近的研究中Franz等人提出原来的实验存有瑕疵,其原始刺激限制了在抓取行为中发生错误的可能性,因而产生相当准确的抓取反应。并且指出独立的较大和较小刺激——导致没有错觉,因为没有其它的圆可起到参考作用。
法兰兹等人总结如下,行为和知觉系统两者同样受到艾宾浩斯错觉所愚弄。
科学意义
记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过程,受许多因素影响。旧联想主义者只从结果推论原因,没有给予科学的解释;艾宾浩斯则从严格控制原因来观察结果,对记忆过程进行定量分析。
他注意到识记材料有长有短、有难有易、有生有熟,必须严格加以控制。为了排除旧经验对识记的影响,使识记材料处于同等难易的程度,他创造了一种无意义音节。艾宾浩斯以自己为被试,力求做到生活一律化,使主观条件保持一致。艾宾浩斯就是这样从控制影响识记的因素入手,用节省法对记忆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定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