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节律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基本介绍

赫尔曼·斯瓦波达的临床观察

20世纪初,德国内科医生威尔赫母·弗里斯和奥地利心理学家赫尔曼·斯瓦波达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发现了人的情绪和体力的周期变化,情绪的变化周期是28天,体力的周期变化是23天。

奥地利的阿尔弗里特·泰尔其尔的研究

20年之后,奥地利的阿尔弗里特·泰尔其尔教授在研究了数百名大中学生后发现人的智力变化周期是33天。 随后人们又发现在每个周期的中间两三天,人的智力、情绪、体力都不稳定,这几天被称为临界日。临界日以前的半个周期是高潮期,临界日以后的半个周期是低潮期。

人的循环往复地周期变化

人从出生开始智力、情绪、体力都按照高潮期-临界期-低潮期 的顺序,循环往复地发生周期变化。
生命节律

生命节律

中国中学物理教师杨卫江在指导学生高考方面进一步发展了这个理论。

杨氏周期理论

可以根据考生在考试期间的智力、情绪和体力状态(根据周期理论预测)结果,在考试之前的一个周期通过外部调节使考生在考试期间的智力、情绪、体力达到最佳状态。

形成原因

生物节律现象直接和地球、太阳及月球间相对位置的周期变化对应。

主要表现形式

日节律

律。以24小时为周期的节律,通称昼夜节律(如细胞分裂、高等动植物组织中多种成分的浓度、活性的24小时周期涨落、光合作用速率变化等)。

潮汐节律

生活在沿海潮线附近的动植物,其活动规律与潮汐时相一致。

月节律

约29.5天为一期,主要反映在动物动情和生殖周期上。
生命节律

生命节律

年节律

动物的冬眠、夏蛰、洄游,植物的发芽、开花、结实等现象均有明显的年周期节律。除天体物理因子外,光线、温度、喂食、药物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可起调时作用。

生物钟

内部定时机制

例如,正常成人心搏每分钟70次,合成和酶活性的振荡周期为1到几十分钟,神经电位发放频率则可达101~102赫。通常把生物体内激发生物节律并使之稳定维持的内部定时机制称为生物钟

生物钟的两种假说

一种认为生物体系根据外界自然周期现象定时,因而产生了与天体物理因子等同步的节律;另一种认为生物钟是先天性和遗传性的,是一种内在的振荡机制。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