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文化
濮院历来重视修志,明清以来有15种之多。据濮院志书记载,历代各家著述有185人380种之多,为镇民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 清末民初,各种戏曲如京戏、越剧、皮影戏、木偶戏和评话弹词来濮演出,戏曲表演一般在翔云观庙台进行,同时镇上出现多家书场。上世纪20年代,濮院开始放映无声电影。40年代,镇上有了专供演戏的剧场。
濮院明清时办有义塾、义学、翔云书院及提倡女子求学的女学社。民国时有敬业、端本(女校)两所完全小学,13所初级小学以及机织传习所、机业初等学校等职业学校。1947年濮院旅沪绅商发起创办私立梅泾初级中学。建国后改建为桐乡县第三中学。
濮氏好客,各方学者名流,纷纷来镇寓居。元至顺间(1330一1333年)濮彦仁父子组织“聚桂文会”,东南名士500人以文赴会,由
杨维桢阅卷,评其优劣,录选优秀文卷30稿,出一专集。后世有“自吴毅以下,文皆传世”之说。明清寓居镇之附近的
鲍恂、
贝琼、程柳庄等结社濮川;清初举办太平文会;嘉庆间岳鸿振、陈世昌等组织冷枫诗社。明初寄寓濮院的名儒
宋濂所作《濮川八景》诗,引发了众多名流唱和,推动了镇上的诗词创作。
吕坤的《鸳鸯湖棹歌》斟酌旧闻,寓以讽喻,与
朱彝尊的《鸳鸯湖棹歌》媲美并传。清代沈涛的《幽湖百咏》,颂赞了镇境的历史、人文、市井、物产、名胜古迹。乾隆年间,沈尧咨、
陈光裕合编《濮川诗钞》,搜集29位诗人作品计35卷,其中不乏脍炙人口之作。清代雍正、乾隆以后,书画金石、考古收藏等艺术创作与鉴赏之风,亦在镇上开始盛行。
沈履端、徐唏、张弘牧等人,或书画,或金石雕刻,或收藏鉴赏,均有很深造诣。濮院清代画家董,行修学博,善画花卉翎毛。其仿宋本草虫长卷真迹,经
吴昌硕题字,尤为珍品(现存桐乡县博物馆)。名士
沈梓写下了大量的太平天国史料,其高祖
沈东畲作《东畲杂记》,祖父沈韦汀以《幽湖百泳》附之,为濮院留下了宝贵的文史资料。
濮院方言
当地方言属于
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当地人称本地吴语为
桐乡闲话或土话。直至近几十年桐乡话都可直接与上海、
苏州等地吴语区进行无障碍沟通,与
宁波绍兴杭州
湖州无锡等吴语区亦能大部分互通。现在嘉兴地区(含桐乡)吴语形势危急,几乎处于消亡的边缘,其境况与当年
不可同日而语。
濮院岁时风俗
濮院自古风俗淳厚,崇礼重耻。一年之中,有诸多节日,各具旨意。每届除夕,合家团聚,喜辞旧岁;元旦降临,爆竹喧天,欢度新春。或者选择良辰,烧香祀祖,祭天拜地、祈求赐予福泽,俾使商贾获利、五谷丰登;或则同宗共族,邻里好友,相互往来,为婚嫁吉祥作庆贺等,相沿成习。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子夜零点开始放爆竹,以迎新年。早晨吃甜汤团,以取团团圆圆、甜甜蜜蜜之意。也有吃长寿面,意在长寿。初二开始,亲友之间互相走访拜年。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又称灯节,古时称上元节。IHD,-}有迎龙灯、赛龙舟等习俗,还有吃汤圆的习俗。新年到元宵为止。
二月二 农历二月初二民间有吃撑腰萝卜撑腰糕(年糕)之习。儿童竞放风筝,里人集资演戏酬神(土地神)以取乐。
三月三 农历三月初三,妇女采野菜花插头上,有人夏不头晕之说。清
康熙庚子辛丑间(1720-1721),三月三日有佑圣会,届时糜费千金、舣舟万计,男女咸集,娱乐一时。
清明 4月5日清明节前一日称清明夜,吃螺狮,将空壳抛在瓦上,名日挑青。清明日吃清明团子,互送亲友。清明前后十天,家家祭祖上坟。
立夏 5月6日立夏日,居家老小均吃麻球。据说可避蚊虫叮咬。还有烧野米饭,用砖头、瓦片在露天(最好是在树下,对准鸟窝)搭成灶。以白米加竹笋、新蚕豆、肉等做成。传说食后可不疰夏。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吃棕子,吃雄黄豆。门前悬菖蒲、
艾叶。用雄黄在儿童额上写“王”字,穿五毒衣,以驱邪。
六月十九 农历六月十九日相传为观音成道日。里人有进香、买鱼虾放生的习俗。
七月七乞巧 相传农历七月初七夜有牛朗织女鹊桥相会之说。此夜可以从“天河”观看牛朗织女星相移近,里人以为一乐。旧时也有少女学针线乞巧。在七夕傍晚,将预先做好的一只小绣花鞋,放在茅坑(厕所)边,口中念念有词:“坑缸娘娘独脚仙,教我姑娘好针线。”也有以瓜果悬
于庭前,是夜如有蜘蛛绕之谓之“得巧”。还有将风仙花淘成汁,染指甲,据说七月七染,会“染牢”。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俗称中元节,旧时从十二至十六祭死者亡魂。
七月三十农历七月三十日传说是地藏王菩萨诞生。这天傍晚家家户户插香烛于地,谓插蜡烛;以木屑拌油放在瓦上点燃,名日走路香;用砖叠成塔状点香其上,称灯塔;用纸灯放入水面,随其漂流叫放水灯。现少数人在当日仍插烛于地。
中秋 农历八月十五月亮圆,人称中秋佳节。是日吃月饼、南瓜、南瓜籽。半夜看月华,旧时东岳庙有赏月会。
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民间喜吃赤豆糯米饭,文人喜赏菊饮酒吟诗。
冬至 12月12日冬至节前一日称冬至夜,以酒菜、纸锭祭亡灵。
冬至日有吃什么补什么之说。
腊月二十三送灶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俗称小年夜。开始扫屋尘、备年货;烧
赤豆糯米饭祀灶君,用红纸做的纸轿送灶神;以冬青柏枝绕在麻梗上叫“
节节高”;用麦牙糖涂在灶君的“嘴上”,让灶神上天为人间说好话。
除夕 农历十二月最后一,俗称年三十。以鸡、鱼、肉、年糕祀神,称请年土地。加热团聚吃年夜饭。是夜通宵达旦谓守岁。饭后长辈给晚辈小孩压岁钱。此夜任凭果壳丢满地不扫。
传统习俗
南宋以来,濮院镇民间多以蚕桑和织绸绢为生,勤于机杼,故留有关于蚕桑的习惯风俗。
正月祀田柴 用长竹一株,将稻柴四面扎缚,竖
于田间或空地,又用芦苇盖棚,在棚中祀
田祖、蚕花诸神,由巫者唱歌,夜间爆竹、花筒齐放,过后举火送神,以预祝来年田蚕好收成。同时也借此为乐。
养蚕 这是和丝绸发展密切相关的。腊月十二蚕生日,旧时蚕娘娘(春蚕农妇)常用米粉作茧圆祀灶,叫蚕圆戏。有歌日:“黄金白金鸽卵圆,小锅炊火汤沸然,今年生日粉蚕大,来岁山头十万颗。”现在灶已不祀,但养蚕期间的一些话语讳忌很讲究。比如笋不叫笋,叫了蚕要“损”,吃姜不叫姜,叫了蚕要“僵”。忌说“茶”字,因“茶”与“蛇”同音(濮院土话)。
濮绸
濮院是
中国?濮绸的故里。自宋代濮氏迁居本地后,农桑和丝织业不断发展,所产濮绸白净、细滑、柔韧耐洗,系绸中上品,为历代皇室官宦普遍采用,在国内享有盛誉,海外也名闻遐尔,繁荣绵延七百余年。南宋淳熙(公元1174—1189)年间,“轻 素锦,日工月盛,濮院之名,遂达天下”(《 濮川志略》卷一)。
到了明万历年间,改土机为纱绸,制造绝工,濮绸之名更著远近。濮院丝绸业规模不断扩大,演进为“日出万绸”的丝织业专业市镇;及至清
康熙、雍正、乾隆年间(1662——1795),丝绸产销进入鼎盛时期,形成了以濮院为核心的蚕桑丝织区域商品经济中心。《浙江通志》记载:“嘉锦之名颇著而实不称,惟濮院生产之纺绸,练丝熟净,组织 工,是以一镇之内坐贾持衡,行商糜至,终岁贸易不下数十万金”,史称“工商巨镇”。当时的濮院镇万家烟火,民多以织绢绸为生,所产濮绸品种繁多,绸有花绸,绢有花绢、
官绢、箩筐绢、素绢、帐绢、画绢,绫有花、素、锦,罗有三梭、五梭、花罗、素罗、,纱有花纱、脚踏纱、绉纱等。清朝后期又摹仿湖绉,盛产濮绉。
濮绸行销全国,尤以“大富贵”、“小富贵”等花样的濮绸,更受北方人的喜爱竞购。
濮院传统小吃-酥羊大面
“酥羊大面”为濮院镇传统饮食,冬春之季各家饭菜馆均有出售。羊肉选用当年生的“花窠羊”(取其肉质嫩,膻气少,山羊最佳,湖羊较次),宰杀褪毛后(不剥皮),洗净斩成小块,每块四市两左右,叠人大锅内,每锅盛八十块左右,佐料,适量酱油、白糖、绍酒、老姜和红枣(也有放几个萝卜的),急火烧滚后改用文火,一般焖过半夜,于次日凌晨便皮酥肉烂,香气四溢。面条用镇上制面作坊当天摇制的细水面(粗细似线香),人滚开水大锅里一煮即行捞出(俗称健面),放入盛有羊肉原汤的大碗内,覆上酥羊大肉(喜肥喜瘦可自挑)一块,并随意撒上一些葱、蒜或辣椒末,就可食用。羊肉酥香肥嫩,香味浓郁,面条软润而富有弹性,汤汁稠厚,油光粼粼,色香味俱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