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麻黄鸡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产区分布

淮南麻黄鸡原产地为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金安区裕安区寿县和淮南市。现中心产区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南丘陵地区的霍邱县、金安区、裕安区、寿县(占约60%),淮南市(10%),合肥市长丰县、肥西县、肥东县(30%)等地区。

产地环境

地理条件

淮河中游,安徽省中部偏西,地处东经116°21′21″~117°11′59″与北纬32°32′45″~33°0′24″之间,海拔40~75米。境内为丘陵地带。

气候条件

产区属于亚温带气候,四季分明,全年平均气温为17.2℃,年极端最高气温41.7℃,年极端最低气温-14.4℃。年平均湿度为71-73%,全年无霜期273天。全年日照平均时数为2054.9小时;常年雨水相对丰富,降水量全年平均降水1202.8毫米。全年6-7月为多雨水季节。

土质水源

有淮河、淝河、淠河等天然河流10条,长800公里,中小型水库140余座水源充足,水质良好。主要土壤有硅质黄棕壤、棕色石灰土。

饲料作物

产区主产水稻、小麦、大豆、油菜、棉花、玉米、山芋等,年粮食总产量3500万吨,为淮南麻黄鸡的资源保护和饲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生物学特性

淮南麻鸡是淮河流域劳动人民经过长期人工选育和自然驯化而形成的优良地方品种,历史悠久,适应本地的气候条件、耐粗饲,早期生长较快,肉质细嫩鲜美。耐受高温高湿,且合群性强。

体型外貌

外貌特性

雏鸡羽毛呈黄色、麻雀羽,头顶有深褐色绒羽带,背部有3-4条深色羽带,慢羽型。
成年鸡中等体型,外观清秀灵活,体型细致紧凑,结构匀称,羽毛丰满,尾型独特。冠型以单冠者居多,冠直立、6-8个冠峰,冠后缘冠叶分叉;冠、肉垂、耳叶和脸均呈红色;眼大略向外突起,虹彩呈浅栗色;喙短略弯曲,喙、胫呈铁青或靛青色,四趾,无胫羽;尾型分为佛手状尾和直尾两种。黄或暗白色皮肤。
公鸡胸深背宽,前躯发达,羽色呈金红色和黄色,镰羽多带黑色而富青铜光泽。母鸡体躯丰满,羽色以麻黄色和黄色为主,白、黑色很少。该鸡种性情活泼,敏捷善动,觅食能力强。

体尺体重

淮南市农科所和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2007年10月对该鸡种40周龄体重、体尺进行了测定。淮南鸡体重体尺(40周龄)
性别
样本数
体重
(kg)
体斜长(cm)
胸宽
(cm)
胸深
(cm)
龙骨长(cm)
骨盆宽(cm)
胫长
(cm)
胸角(º)
30
1.817±0.15
21.5±1.3
7.5±0.3
10.9±0.6
12.9±0.6
7.7±0.2
9.8±0.5
55.9±6.0
30
1.422±0.12
19.6±0.8
7.2±0.3
10.5±0.6
11.6±0.5
7.7±0.2
7.9±0.4
52.1±5.8

产肉性能

体重

在舍饲条件下,40周龄成年公鸡平均体重1.82千克,母鸡平均体重1.42千克。成活率为93.6 %。
淮南鸡不同日龄体重 单位:g
日龄
初生重
30
60
90(公)
90(母)
120公
120母
成年公
成年母
体重
31.0±3.2
119±12
366±39
692±72
638±58
937±87
828±69
1817±154
1422±122
数据来源:淮南市农科所,2006-2007年测定公母各30只。

屠宰测定

淮南麻黄鸡屠宰测定结果(公母各30只)
淮南鸡屠宰性能
性别
活重(g)
屠宰率(%)
半净膛率(%)
全净膛率(%)
腿肌率(%)
胸肌率(%)
腹脂率(%)
皮脂厚(cm)
公鸡
1817±154
86.04±1.5
72.2±2.3
64.3±1.6
17.5±1.9
15.3±1.4
3.5±0.48
0.28±0.11
母鸡
1422±122
88.19±1.4
71.6±1.6
61.9±1.6
15.5±1.7
13.6±1.6
5.8±0.52
0.43±0.14

繁殖性能

平均开产日龄为145天。人工授精受精率92~94%,受精蛋孵化率85~88%。对2000只鸡群统计,入舍母禽产蛋数66周141枚,饲养日母禽产蛋数66周148枚。平均蛋重46.4克 。母鸡就巢性较强。
淮南麻黄鸡蛋品质
蛋重(g)
蛋形指数
蛋壳强度
(kg/cm)
蛋壳厚度(mm)
蛋比重
蛋黄色泽(级)
蛋壳色泽
哈氏单位
蛋黄 比率(%)
44.5
1.28
5.09
0.547
1.075~1.080
8
粉红色
80.35
37.92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