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为邦本(成语)
【成语】民为邦本
【注音】mín wéi bāng běn
【释义】邦:国家。百姓是国家的根本。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统治者
【结构】主谓式
【年代】古代
【近义词】载舟覆舟、民惟邦本
【同韵词】大行不顾细谨、千变万轸、敬谢不敏、开怀畅饮、涂脂傅粉、旁推侧引、身寄虎吻、同床共枕、温席扇枕、烂若披锦
这是儒家政治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语出《伪古文尚书·五子之歌》。 民为邦本思想在夏朝就已出现。《夏书》的佚文就有“后非众无与守邦”的说法。随着夏、商和西周的灭亡,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大批诸侯国的灭亡和部分诸侯国的兴起,人们越来越看到君主和国家虽处于统治人民的地位,人民为其所属,但人民对他们的存亡也有制约作用。孔子指出:“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本”,“心以体全,亦以体伤。君以民存,亦以民亡”(《礼记·缁衣》)。荀子还曾形象地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哀公》)。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贵君轻”说。荀子认为“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春秋谷梁传》则说“民者,君之本也”。民为邦本的思想在以法家思想为指导的秦王朝遭到摒弃,但通过秦末农民起义和秦王朝的速亡,人们对这一思想进一步加以肯定。西汉的政治家贾谊不仅重新强调“民者,诸侯之本也”,而且具体指出“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新书·大政》)。唐太宗李世民则从隋亡的教训中,总结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贞观政要·君道》)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