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带眶棘鲈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分类信息

中文名称 横带眶棘鲈
拉丁名称 Scolopsis inermis
英文名称 redbelt monocle bream、Redbelt spinecheek、Red-belt monock-bream、Unarmed dwarf monocle bream
地方名称 Parascolopsis inermis
作者单位 \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鲈形目
拉丁目名 Perciformes
中文科名 眶棘鲈科
拉丁科名 Scolopsidae
中文属名 眶棘鲈属
拉丁属名 Scolopsis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背鳍X-9,臀鳍Ⅲ-7,胸鳍16,腹鳍I-5,尾鳍17。侧线鳞37。鳃耙5+5。
体长为体高3倍,为头长3.2倍。头长为吻长3.8倍,为眼径3.1倍。尾柄长为尾柄高1.7倍。
鼻孔每侧2个,相距甚近,前鼻孔具鼻瓣,后鼻孔长圆形。口较大,前位,稍斜。上下颌等长,上颌能伸缩。上下颌牙细小,排列成带状,外行牙扩大,略弯曲,犁骨、腭骨及舌上均无牙。前鳃盖骨后缘具细锯齿,鳃盖骨后上方具一扁平棘。鳃耙短,结节状。
体被大栉鳞,头部两侧被鳞,背部鳞片止于眼后缘,颊部具鳞6行。腹鳍基底外侧具腋鳞。侧线完全,上侧位,与背缘平行。
背鳍一个,鳍棘部与鳍条部相连,中间无缺刻,起点位于胸鳍基底上方,鳍棘强大,尖锐,各鳍棘平卧时部分可收藏入背沟中,鳍条部基底短于鳍棘部基底,最长鳍条略长于鳍棘。臀鳍起点在背鳍鳍条部的下方,第一鳍棘短小,第二和第三鳍棘较长,强大。胸鳍中大。腹鳍位于胸鳍后下方,尖端可伸达肛门。尾鳍分叉。
液浸标本体侧具6条淡褐色的垂直横带。各鳍浅色。

生活习性

栖息于离岸水域的沙底或泥底。 通常形成小的群 , 深度超过 50 公尺。主要吃底栖的无脊椎动物。 也用深海的虾笼捕获。

种群分布

阿拉伯海、印度尼西亚至日本以及中国南海、台湾海峡等海域。

相关信息

拉丁目名:
PERCIFORMES
中文目名:
鲈形目
中文科名:
眶棘鲈科
拉丁科名:
Scolopsidae
中文属名:
拟眶棘鲈属
拉丁属名:
Parascolopsis
拉丁种名:
inermis
定名人:
(Temminck et Schlegel)
年代:
1843
中文名:
横带拟眶棘鲈
ogenus:
Scolopsides
原始文献:
Fauna Japonica, Poissons:63
模式产地:
日本
俗名:
横带眶棘鲈, 横带赤尾冬
国内分布:
南海, 台湾
国外分布:
阿拉伯海, 印度尼西亚, 日本
备注:
在<<台湾鱼类志>>中原始属名为Scolopsis
资料来源:
南海鱼类志:525-526. 台湾鱼类志:371.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