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电介质放入电场,表面出现电荷。这种在外电场作用下电介质表面出现电荷的现象叫做电介质的极化。所产生的电荷称之为“极化电荷”。在电介质上出现的极化电荷是正负电荷在分子范围内微小移动的结果,所以极化电荷也叫“束缚电荷”。
基本形式
(1)电子式极化(电子位移极化)
当电介质受到电场的作用时,电子平均中心将发生相对于核的位移,形成感应电矩而使介质极化。
(2)离子式极化
在离子晶体中,除了离子中的电子产生位移极化外,正、负离子在电场作用下也要发生位移而极化。
(a)离子弹性位移极化
离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偏移平衡位置引起的极化。 离子位移有限,没有离开晶格。去掉外电场,恢复到原来的平衡位置。在交变电场作用下,离子在电场中的运动设想为弹簧振子。
(b)热离子极化(离子松弛式位移极化)
存在着束缚力较弱的离子中。
由于热运动使之分布混乱, 电场力使之按电场规律分布,在一定温度下发生极化。
特点:比位移极化移动较大距离,移动时需克服一定的势垒,极化建立时间长,需吸收一定的能量,是一种非可逆过程。
(3)偶极极化
极性电介质分子,在无外加电场作用时,就有一定的偶极矩,但由于热运动的缘故,它在各个方向的概率是相同的,因此宏观电矩等于零。当外加电场后,偶极子将沿电场方向转动,作较有秩序的排列。去掉外电场后,偶极子不能回到原来的状态,极化过程消耗能量。
极性电介质分子,在无外加电场作用时,就有一定的偶极矩,但由于热运动的缘故,它在各个方向的概率是相同的,因此宏观电矩等于零。当外加电场后,偶极子将沿电场方向转动,作较有秩序的排列。去掉外电场后,偶极子不能回到原来的状态,极化过程消耗能量。
分类
1、非极性电介质
常态下介质内分子的正负电荷的平均位置重合;在无外电场作用时,非极性电介质分子的等效电偶极矩为零;在有外电场作用时,非极性电介质分子的正负电荷平均位置相对位移,出现极化现象。
2、极性电介质
常态下介质内分子的正负电荷的平均位置不重合;在无外电场作用时,极性电介质分子由于排列杂乱无章,其等效电偶极矩的矢量和亦为零;在有外电场作用时,极性电介质分子的电偶极矩发生转向,出现极化现象。
概念
纲纳·缪达尔认为极化效应是指一个地区只要它的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超过了起飞阶段,就会具有一种自我发展的能力,可以不断地积累有利因素,为自己进一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也就是说极化效应是指由于增长极本身所拥有的先进产业对生产要素产生强大吸引力,周围地区的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不断向增长极集中,从而加快增长极自身的发展,但同时拉大区域间的不平衡。在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下,发达地区越富,则落后地区越穷,造成了两极分化。迅速增长的推动性产业吸引和拉动其他经济活动,不断趋向增长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首先出现经济活动和经济要素的极化,然后形成地理上的极化,从而获得各种集聚经济,即规模经济。规模经济反过来又进一步增强增长极的极化效应,从而加速其增长速度和扩大其吸引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