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异带蛾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分布地区

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奥地利保加利亚塞浦路斯法国希腊匈牙利以色列、意大利、黎巴嫩、利比亚、摩洛哥、葡萄牙西班牙、瑞士、叙利亚突尼斯土耳其、前南斯拉夫

危害性状

危害所有松属和雪松属树种,并偶尔为害欧洲落叶松。在受害的针叶树林,根据产于近地面树枝的锯齿状卵块和1龄及2龄幼虫引起的早期危害容易检测到松异带蛾。幼虫取食丝巢附近的针叶,部分取食树干上带棕色及变黄针叶的树枝。冬季,落叶增加,悬挂着的白色丝巢更易看清。

形态特征

卵块长4-5cm,呈典型的锯齿状卵块。覆盖有雌蛾腹末毛簇的鳞毛及一些残枝碎片。

幼虫

幼虫共5龄,可由头壳大小来识别龄期。5龄雄虫幼虫平均头壳宽度4.8cm,雌虫仅为3.4mm老熟幼虫长度为40mm,头壳黑色。1龄幼虫体躯为苹果绿色。二次蜕皮后,幼虫产生确定的特征,每节体背具成对排列的红色毛簇。体壁和着生于体上的毛,不同的来源变化相当大。一般在寒冷地区,体壁较黑,多在灰蓝色至黑色间;侧毛颜色为白或深黄色;背毛颜色在黄色至深棕色间。

在土中化蛹,卵圆形、赭白色丝茧。被蛹长约20mm,呈卵圆形,开始为浅棕黄色,后变成深红棕色。

成虫

雌蛾翅展36-49mm。雄虫翅展31-39mm。雌虫触角鞭状,雄虫的为羽状。雌雄虫胸部均具毛。腹部粗壮,末节覆有大量鳞片形成的毛簇;雄蛾腹部具毛簇,稍尖。前翅暗灰色;翅脉、翅缘及三条横纹呈深色。后翅白色,翅缘灰色,臀角有1黑斑。

生活习性

松异带蛾生活周期一般为1年,但在高原或纬度较高的北部地区全部或部分种群生活史周期可为2年以上。生活周期有2个阶段,成虫、卵和幼虫在地上完成发育,蛹在地下完成发育。 最适条件下,发育需持续6个月,冬季4龄和5龄幼虫发育延迟。当特定地区及某些条件局限时,可通过滞育延长蛹期,使得每年成虫羽化期保持一致。Darlin(1969b)讨论了高原海拔和纬度对发育的影响,解释了不同地点行为的变异性。 日平均光照对限制分布北界起主要作用。Androic(1957)认为年日照时数2000小时等日照线为分布北限。在北部纬度较高地区和高原地区成虫羽化时间较早。一般生活力强的成虫羽化期少于1个月,而受抑制的较衰老的种群成虫羽化期时间为1个半月。大多数生态条件下,成虫在7月飞行活动。 羽化数小时后交配,雌虫在最近的针叶上产卵。然而它们可以飞行几千米,快速造成大范围的暴发。卵以锯齿状卵块形式产在针叶对生处周围,呈螺旋形排列。根据幼虫的取食条件,大部分卵块一般产在树冠外围的树梢上,常为70-300粒。 30-45天后,低龄幼虫从易识别的卵壳开口处爬出。当建立固定的冬巢后,幼虫以群体聚集,纺成丝巢并在4龄前一直增大。通常这些发生于树冠上部枝梢。在每一次蜕皮时,幼虫常变色,3龄幼虫出现刺疹状毛簇。秋季温暖,阳光充足时,幼虫可在初冬发育至5龄。 常在早春和晚冬化蛹,具特殊的社会行为特征。首先化蛹的幼虫将来发育成雌成虫。这些幼虫先行纵向排列,寻找合适的地点,钻入土中化蛹。在10-22℃温度下开始化蛹,低温条件下,幼虫重新选择定殖地;高温下,不论何种土壤,幼虫都钻入土中。结果土温越低,在森林边缘化蛹场所扩散越广泛。高温时,集中在树荫下树干基部化蛹,甚至在危害树干近基部入土化蛹。在西班牙的寒冷山区,观察到2天内可移动37m化蛹,其中第1天移动了35m,1963。 在土中约10cm处化蛹。一些蛹或全部幼虫在化蛹年份中不一定全能发育成为成虫。滞育时间可延长至来年。

传染途径

松异带蛾雌虫可飞行几千米,1次化蛹场所范围可达37m。蛹可被种植植物携带传播。任何在受害树附近种植的植物都能受蛹侵染。

防疫方法

输入用于种植的松属和雪松属植物应对其是否携带卵块及幼虫进行检疫。同样,附着生长介质的苗木上是否携带蛹也要进行检查。用于种植特别是附着介质的植物必须要求来自无该虫发生的地区,紧邻的地区也应无分布。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