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一商品市场均衡状态的达到和均衡价格的形成,是在纯粹的市场经济中才能出现的现象,它们是以完全竞争的存在为前提的。然而纯粹的市场经济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假设,在现实的市场经济中,由于某些经济的或人为的因素的介入使竞争成为不完全的,因而会阻碍供求向趋于均衡的方向调整,从而阻碍均衡状态的达到和均衡价格的形成。政府利用支持价格和限制价格干预经济就是最明显的例子之一。
 
 
 
  当商品市场发生剩余或短缺现象时,可以通过价格的变化,调节供求而达到均衡状态。但是有的产业产品,如农产品由于需求相对稳定,其价格是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形成的,丰收年份,产量增加,价格却下跌到极低的水平,丰收反而不能增加收入,正如我国的一句成语“谷贱伤农”说明的就是这个意思。为了稳定农场主的收入,美国政府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实行支持价格政策,硬性规定小麦、玉米、棉花、稻米等最低的支持价格,按支持价格出售不掉的剩余由政府收购。
 
 
 
  应该说,这种支持价格稳定了农业生产,保证了农民的收入,促进了农业投资,整体上对这些国家的农业发展起过积极作用。但是这种支持价格也引起了一些问题。首先是政府背上了沉重的财政包袱,许多国家用于支持价格的财政支出都有几百亿美元左右。其次是形成农产品长期过剩,这正是欧美之间或欧洲国家之间经常为农产品贸易发生争论的重要原因。
 
 
 
  我国实行的“保护价敞开收购”实际也是一种支持价格的作法。尽管即使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们还有5年的减缓期,但如果仍用这种支持价格的老方法,恐怕终究难使农业摆脱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