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病理学中也有一种精神疾病和“差时症”很相似———时间感知障碍。时间感知障碍是四种
知觉综合障碍中的一种,是指人体在感觉时间体验时与自然时间存在差异。这样的现象,一般情况下发作时间短至一两分钟,长则可能出现半天、十几小时,甚至更长。
对于时间感知障碍产生的原因和机理,目前尚无明确的结论。有人认为这与人格因素有关,可能是人格本身的病态变化的反映。在病理学中时间
感知障碍一般都是伴随一些疾病出现,比如精神分裂症,在发热、服用兴奋剂之后也可能发生时间感知障碍。
现在,可以说,“差时症”的确存在了———只是没有影片中表现的那样夸张。
那人们对时间的感知为什么会出现偏差呢?这就要说到大脑中的“时钟”了。现在,已经知道大脑的计时能力分成三个“域”:一端是生理节奏“域”,控制24小时周期内的睡眠和清醒等;另一端是毫秒计时“域”,负责计算精细的运动任务;中间部分,被称作间隔计时“域”,这是我们可以感知时间流失的系统区域。
神经学家已经开始研究人脑的计时原理,也研究了那些时间感知因疾病或脑损伤而失真的病人。结果发现,间隔计时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被称作“巧合检波”的模式。简单来说“间隔计时系统”就是大脑中某一区域的神经元负责人们的运动、注意、记忆等活动,它们产生的脑电波被检波识别,便整合成时间流失量的估量值。因此,神经元的信号传递和脑波产生便对这种评估能力产生了影响。这也可以解释一些我们现实中的现象。如我们已经知道服用精神类药物、发热等情况必然会对人的神经传递有所影响,某些吸毒者很可能因此影响到多巴胺系统的释放程度从而产生时间感知障碍。还有一些情况,如
深度睡眠时大脑所产生的脑波与清醒时比会缓慢一些,因此,有时候人们猛然醒来如果没有外界参照物的提示,很大程度上无法准确评估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