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氏奥斯特线虫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分类信息

编号:
27066
拉丁目名:
RHABDITIDA
中文目名:
杆形目
中文科名:
毛圆科
拉丁科名:
Trichostrongylidae
中文亚科:
毛圆亚科
拉丁亚科:
Trichostrongylinae
中文属名:
奥斯特属
拉丁属名:
Ostertagia
拉丁种名:
ostertagi
定名人:
(Stiles)
年代:
1892
中文名:
奥氏奥斯特线虫
生境:
宿主:黄牛、水牛、绵羊、山羊、驯鹿、Bison buffalo、Zebu、Odocoileus、Capreolus capreolus、Pseudois nahura、Rupicapra rupicapra等;寄生部位: 第四胃、小肠
国内分布:
北京, 河北, 新疆, 四川
国外分布:
世界各地
资料来源:
中国动物志 线虫纲 杆形目 圆线亚目(一):183-185

形态描述

雄虫

体长8.476—9.628 mm,交合伞前宽0.183—0.199 mm。交合伞发达,由2个大的
侧叶和1个小的背叶组成。交合伞的伞膜边缘有横纹,中部有大小不等的泡状花纹。有伞前乳突。腹腹肋与侧腹肋起于同一主干,腹腹肋比侧腹肋细得多,2肋近端分开,远端逐渐变细而靠近,且向腹面弯曲,均伸达伞缘。
前、中、后3肋中以后侧肋最细,中、后2侧肋稍弯向背方,并伸达伞缘。外背肋细长,其末端几达伞缘。背肋长0.232—0.249 mm,在远端1/4处(距近端0.183 mm)分为2支,每支端部稍上方又各向外侧分出1个侧支,内支的末端又分为2个小叉。附加伞长0.059 mm,宽0.070 mm。交合刺1对,深褐色,等长,形状相似,长0.299—0.315 mm,最大宽度0.050—0.056 mm,约在交合刺中部分成3支,侧腹支比中腹支长,其远端为斜截面,包有透明的薄膜。
中腹支的端部锥状,无透明的薄膜包围。背支从背面观比侧腹支宽并稍短于侧腹支,其端部向背侧卷曲成一深褐色的角皮层增厚;从侧面观其端部向上卷,形如钩状,外包有锥形的薄膜。引带在我们的标本看不清晰,但按Skrjabin 和Orloff 1934年的记载,长0.110—0.145 mm,前部宽0.011—0.020 mm,后部宽度明显的缩小。

雌虫

体长7.553—10.856 mm,阴门附近最大宽度0.183—0.266 mm。阴门横缝状,两唇片隆起于体表,上盖有两层舌状的角质瓣膜,开口于虫体后1/4处,距尾端2.224—2.722 mm。排卵器(包括括约肌)长0.448—0.498 mm。肛门距尾端0.150—0.166 mm。肛门以后尾部逐渐变细。子宫中卵椭圆形,长径0.083—0.099 mm,幅径0.050 mm。

地理分布

国内分布

新疆、甘肃

国外分布

印度,非洲,阿根廷,北美洲,澳大利亚,原苏联,欧洲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