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因阿育王太子在此修行涅槃而得名,始建于金元时期,扩建于明、清两代。寺庙建筑规模宏大,结构严谨,群集于形如簸箕的腹凹山岩中,面向万辉河,背靠岩壁,三壁陡峭,四周松柏长青,苍翠满山。庙宇气势宏伟,由佛神聚集寺院、太子殿(水阁凉亭)、玉帝庙、铁佛寺四部分组成,入寺六进院落,三层大殿,七星漫院,八大金刚(松树),配殿、禅堂、僧舍一应俱全。佛尊、神像、浮雕、壁画、匾额样样工艺精湛,巧夺天工。瞻仰之间,令人目眩神寒。庙内丰碑林立、记述着古寺繁荣,僧侣传奇及清顺治帝微服前来避暑等逸事和历史。实为昔日静乐大地上一处规模最大的寺院。可惜文革期间的某日,青天霹雳,一条白蛇在破四旧的愚人惊动下,发出了震声的万丈悲光,从古寺腾空东去,令目击者为之茫然,为之失落。从此,庙宇荡然无存。
黄华山为荷叶坪支山,僻处静乐县西北隅20公里万辉沟的腰庄、东马坊二村之间,坐西南向东北。山势起伏如屏如障,中峰高而面凹其腹,左岩石隆如巨钟,如覆釜,如甑,松从石窦出,苍翠屈盘。右岩石砖,突如简,削如圭,怒如虎斗,企如鸟厉,与苍官凌踔不相下。两岩平地而起,锐上半下,万仞之高插于腹边,如张两翼。背绵延挺拔,沟壑相连。通山佛螺姝眉现绀,碧色万松成林,风起谷啸涛涌,白云挂其巅,飙轮撼之不欲去。山以寺胜,峰以邃胜,石以瘦胜,松以巨胜。 寺因山为基,坐落于簸箕形腹凹处,创建于金元时期,扩修于明、清两代。集中的寺庙群东西长116米,南北宽83米。寺之结构为:山足为坊,顺坡历阶而上为三楹高大木排楼山门。进山门阔场后为戏台,台对面五问高大寺院门庭,中间为砖石彻铺戏场,两端各墩一雕刻精美的石狮子,正中对台口生一巨松,三抱合围,冠呈伞形,荫盖戏场,使观众不觉烈日之炙。进门庭共有相互串通的大小6个庙院。横4院,中东西配殿为娘娘庙、钟鼓楼,左为禅院、听松楼和廊房院,右为火神庙。竖两院,从娘娘庙院拾级而上为天王殿(过殿),塑四大天王像。穿殿再进一院,对面高石阶上三问大雄宝殿(正殿)巍峨森严,内供文殊、观音、普贤三菩萨,莲台瓶柳,金吼珠鹦,令人目眩神寒。正殿门前石阶顶两旁各一巨松,直插云天,人们称之为“哼哈二将”。两配殿和两偏殿各为迦蓝、地藏、马王、炎帝、关帝庙。 寺外,右翼石壁平台上为山神庙,中岩椒下为吕祖庙,上架岭作亭,为水阁凉亭,内正殿三楹,肖“阿育王(梵王)太子像,寺因此而名。殿对面为凉亭,建于20米高的直壁石崖平台上、,供游人赏景、吟诗、作赋。左东岩椒为玉皇阁,顺石铺小路下至山底即大雄宝殿背后,有八巨松高古秀劲,比肩而列,一字排开,如冠剑丈夫,人称“八大金刚。”相传古时此地下埋了打碎的巨宝盆,才生此八金刚,并引发满山松林。山后径愈奥、松愈密,幽阴荟蔚,有铁佛祠。 太子寺庙群规模宏大,建筑独特典雅。各庙皆雕梁画壁,彩绘精致,碑匾遍寺,巧夺天工,僧侣禅师朝夕诵经,终日香火不断,为昔日全县第一大寺院。更兼满山松林蔽日,鸟兽啾鸣,草木效灵,溪水环抱,使黄华山、太子寺成为名山灵寺和清凉幽静的避暑胜地。每岁五月初八为庙会,届时游人满山、商贾云集。寺内历代文人墨客遗迹甚多。清代龙大人、云南巡抚李銮宣曾每年到此避暑一月。1951年和J968年林业部门曾两次大量砍伐古松。1961至1968年辛村公社在该寺创办过高小、民办农中。1967年“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时,神像被打,庙宇被拆,今仅留禅院石窑三孔,余皆无存,古松殆尽,但天然幼松遍布山头,也甚茂密苍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