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现存东、南、西三道城门,东为朝阳门,西为永丰门,南为通济门,城门都保存完好。还有几条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清两朝修建的街道。街上牌坊和古建筑群雕梁画栋,翘角
大昌古镇图片
飞檐,古风浓郁。
----南门老槐树
古镇的南门外有通往河边的几十级石板台阶,已被磨得十分光亮,青石砖砌成的拱门上,生长着一棵有几百年树龄的老槐树,根茎扎在拱门的石缝中,沿石上行伸展,生得枝繁叶茂,宛如一个门神护卫着城门。石阶两旁的一对已经残损的石狮子把守着镇门,显出些许落寞和苍凉,似乎在诉说着小镇悠久的历史,提醒人们记住它昔日的辉煌。
----明、清建筑
拾阶进入古镇,两排临街老房飞檐翘壁,张扬着昔日的繁华景象,中间是狭长的青石古道。小镇只有两条主要街道,南北街长150多米,东西街长240多米,占地面积不足10公顷。镇里有三十七幢古翘角飞檐的明清古民居建筑,有完整的古城墙。房屋大都是明末清初时建的,青砖黛瓦、双筒屋檐、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木质门面,显现着一种朴实的华美。
-----温家大院
温家大院是古镇上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建筑。这座始建于清朝初年的建筑,坐西向东,占地320多平方米。大院由门厅、正厅、后厅三部分组成,均以掾木作为房梁屋顶,共有12柱37架梁。窗棂镂木雕花,工艺考究。整个建筑为穿斗式结构,从正门进入,可以从后门出。据温家大院第十代孙温光林介绍,当年他的祖先曾是清朝的巡抚,是他活着时开始修建温家大院。其实,温家大院只是大昌这座千年古镇的一个缩影。早在公元前227年,大昌就是当时巫县县城的所在地。后人是在进行不断地考古发现中,从大量的出土文物中,逐步摸清大昌历史的。200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通过对古镇的考古研究,初步推断出大昌古镇可能就是过去巴人的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