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创立一番事业,取得一项成就,就非得经过艰苦的奋斗不可。在历史上,南宋是一个无所作为的时代,就整个封建社会发展过程来说,已经到了走下坡路的时候统治阶级已经完全腐化了。他们只图安逸和享受,躲避并不强大的敌人,退缩在东南一角的残山剩水之间,继续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爱国诗人陆游,面对着这样的现实,深深地感到悲哀。这几首诗就是对当时社会发出的一声长叹。他在一个严寒的夜晚,想到国家局势如此危急,自己有志于奋发图强,抵抗侵略者,收复黄河以北的失地,可是在萎靡不振的统治阶级中,找不到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所以百感交集,发出深沉的叹息。
在第一首诗中,诗人把两种不同的生活做了对比,以明快而犀利的语言表示了他的倾向。首先以轻蔑的目光投向“膏梁子弟”。“膏”是肥肉,“粱”是精米。吃肥肉精米长大的,是富贵人家的公子哥儿。这是一个贬义饲,含有轻蔑的意味。诗人描写他们夜晚蜷缩在安乐窝里。“斗帐”,是四四方方的帐子。“重茵”,是重重叠叠的褥子。这个“重”字读chóng。在这样温暖而舒适的室内,香炉烟雾缭绕,脂粉散发着香气。后面这个“重”字读zhòng,有浓厚的意思。诗人想:天寒地冻的夜晚,那些膏粱子弟正在消磨时间,这样的人不敢出门,也不愿意出门,他们根本不可能和有志之上一同去艰苦创业。所以诗人不屑一顾地说:“膏梁那可共功名!”这里说的“功名”,就是指“事业”,是去收复北方的国土。这样的膏粱子弟不愿去也不能去,而当时朝廷上的大多数人却又都是这样的货色,弄得整个社会都萎靡不振了。
诗人有广阔的胸怀,追寻的是另外一种生活,是和“斗帐重茵”完全不同的境界。他想象:在北方的黄河岸畔,三更时候,寒风飕飕。去前方侦察敌情的骑兵回来了,他们报告说:“河水结冰了!”这是军事行动的大好时机,可以踏冰强渡黄河,深入北方去袭击敌人了。这生活虽然艰苦,然而又非常有意义。这是诗人所向往的生活。这种寒风夜渡,铁马(配有铁甲的战马)长鸣的景象,和斗帐重茵,香烟萦绕的气氛相对比,那些膏粱子弟的形象就显得十分猥琐。纵然铁马渡河的行动是这样英勇壮烈,可是在当时没有人肯于响应,结果诗人只能发出“何人从我行”的叹息,深深地流露出他的孤独和悲哀。这是在昏昏愦愦环境中的大声疾呼。这样的声音,就能打破时代的沉寂,大大地振奋人心,鼓励人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奋斗。
第二首的“山阴夜雪”用“子遒访戴”的典故,第三首用谢鲲和倚相的典故来表达作者的理想抱负,但从第二首的“叹吾衰”、第三首的“自伤无力”可以看出诗人对自己济世无力的叹息,对现实社会非常无奈的感慨。这不仅是陆游的个人遭遇,也是处于乱世中广大知识分子的共同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