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爱德华·德林克·科普正为莱迪工作,并参与了这次鸭嘴龙标本的挖掘工作。莱迪与科普与使用泥灰坑的公司接洽,该公司将该泥灰坑用来储放肥料。科普甚至带着自己妻子和女儿举家搬到哈登菲尔德镇。后来莱迪与科普共同发现了许多化石,其中包含第二个接近完整的恐龙化石,在1866年发现的肉食性暴风龙。它的骨骸包含一个后腿、部分下颚、以及一个被科普形容为形状介于老鹰与狮子的爪。暴风龙被叙述成一种二足的肉食性恐龙,身长约6.1公尺。
当科普挖掘哈登菲尔德镇的鸭嘴龙化石时,任职于康乃狄克州纽哈芬市耶鲁大学的教授奥塞内尔·查利斯·马什,正在康乃狄克河谷研究恐龙足迹化石。马什前来拜访科普,并且观察了挖掘鸭嘴龙的泥灰坑。此后科普与马什又共同挖出了一些新化石,但马什私底下贿赂公司的经理,要求他将任何新发现的化石先通知他,两人的竞争因此展开。
在1870年代,恐龙的挖掘转向美国西部。尤其是在1877年,在横跨堪萨斯州、内布拉斯加州、科罗拉多州的莫里逊组发现了许多化石,莫里逊组的年代为
白垩纪,当时正位于西部内陆海道的沿岸。由于科普与马什都很富有,科普出生于一个富裕的贵格会家庭,而马什则是著名创业家与慈善家乔治·皮巴第(George Peabody)的侄子,所以在每年夏季,科普与马什都将他们的资产投注于挖掘化石,并在冬季公布他们的研究。
他们的挖掘工作伴随者间谍战、抢夺工人、偷取化石、贿赂等多项指控。科普多次指责马什偷取他的化石,因此他偷取了一辆载满马什化石的火车,并将化石送到费城。马什于是用相同的手段回应,并擅入美洲原住民的墓地偷取化石,还曾经发生过暴力事件。马什对于自己的化石挖掘处更是倍加保护,甚至在其中一处埋藏炸药,以防止科普前来偷取。
科普与马什也试图抵毁对方的专业信誉。当马什指出科普的一个
薄板龙重建骨架,头部被错误地装到尾巴上时,科普试图掩饰这个错误,甚至试图买下所有提到这个错误的科学期刊;而首先指出这个错误的马什,仍然公布了这个科学错误。而马什后来也犯了类似的错误,他在一个雷龙(又名迷惑龙)的骨架上装错了颅骨。但直到一百多年之后的1981年,耶鲁大学的皮巴第自然历史博物馆才发现了这个错误。
综合诸多层面上来看,马什应该是这场化石战争的赢家。两人的贡献非常巨大,总共发现142个新标本,马什发现了86个标本,大部分出土于怀俄明州的科莫崖,而科普只发现了56个,且科普所发现的新恐龙,大多已被命名过或是分类不明确的物种。马什所发现的著名物种包含:
三角龙、
异特龙、梁龙、与剑龙;科普所发现的著名物种则有:异齿龙、
圆顶龙、
腔骨龙与
独角龙。在化石战争之前,北美洲只有9种已命名恐龙;而在之后,已增加到接近150种。两人都曾提出重要的理论:马什曾提出鸟类是恐龙的后代,而科普则提出了「科普法则」:在地质史上,生物是往体型愈来愈大的方向演化。
科普被认为是较出色的科学家,但性格急躁、粗心。但科普也相当多产,提出了超过1200份的科学研究,这个纪录保持到今日。相比之下,马什则是个较细心的科学家,且有更良好的政界关系。他能够轻易地打进上层社会,结识了诸如美国总统格兰特、罗特席尔德家族、布法罗·比尔、拉科塔族首领红云等政坛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