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剧是种古老的剧种,它富有地方色彩和独有的风格,潮剧中的“
二弦”,在舞台伴奏上起了领奏的作用。老一辈的音乐工作者,通过一代一代的实践,研究和不断的创新,保存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丰富的方法和演奏方式。
潮剧领奏乐器“
二弦”
定弦“C”、“F”是别种引
弓弦乐器所没有的,因为这是潮剧独有的调式造成的。我们
潮剧有“轻三六、重三六”反线活五的调式。
“轻三六”调以“6, 1, 3, 5”为主要音群组织来构成旋律,“轻三六”调多用于欢乐跳跃,表现歌乐气氛,那么“
二弦”在演奏上就要多用外弦的“1,2, 3”,因为外弦的“1,2, 3”发音比较明亮,而“重三六”调以“2 , 4, 5”为主要音群组织来构成旋律,“重三六”调相反的多用于庄穆、沉重、激昂气氛,这时“二弦”从演奏上跟上面讲的“轻三六”调也不同了,这是因为“二弦”内弦的“1, 2”发音音律沉厚有肉,再加上批力的配合,达到庄穆、沉重、激昂气氛。
潮剧最有特色的调式就是“活三五调”,“五”是指二四谱的“五”音(即简谱“2”音),“活”是潮剧中指弹奏上的活指或揉音的意思。“
二弦”
定弦后,最大的特点也就是演奏“活五调”。“活五调”以“2, 4,1, 4”为主要音群组织来构成旋律,根据该曲调实际应用,不单是“2”音有了变动,而“6”音也跟“2”音一样的变动。还有“7,4, 2”音,这些音的滑落上下不稳定倾向较为明显,从乐谱(二四谱)上看,“活五”高只有五音,但演奏时则一音数韵,变化却不止十音。
发展历史
潮州
二弦的形成约有200多年历史,由古代拉弦乐器奚琴演变,经过大广弦,竹弦,"?投"(剑麻根)弦,最终在梆子腔剧种影响下形成。潮州
二弦为高音乐器,
定弦为F调5 1,常用
音域在5----2之间。其结构有弦筒、弦杆和弦轸,均用乌木制成。弦筒长约11.7厘米,前圆直径为5.7厘米,后直圆为7.8厘米,前圆孔蒙蟒皮,弦杆长78厘米,弦弓以竹张马尾.长约84厘米。用竹马,发音尖脆清亮。演奏方法以指压弦发音,技法多吸收自古琴,出音行韵,讲究吟揉绰注,弓法丰富,有"文武病狂,画眉点珠"等。演奏姿势有继承传统的双盘腿式,平行腿式、盘腿式和夹腿式等,具有独特的演奏风格。
演奏技法
掌握一定的演奏技巧固然重要,掌握情味则更为重要,二者应融合于艺术境界之中。特别是针对
二弦这种刚性拉弦乐器,本身缺乏柔美感,缺乏歌唱性,没有情味的拉奏,就会显得干巴巴,还认为技巧易成,情味难悟。真正功夫应在弦外,过分的“炫耀”技巧反而变得庸俗。 因此,
二弦演奏非常重视对乐曲的内容进行感情处理,特别是对阴阳、强弱、虚实、徐疾、高低、疏密、松紧等对比法的合理安排。
潮州弦乐曲中的起伏变化、强弱对比不是很强烈,需要领奏者认真组织铺排,因此,
二弦的演奏必须实中套虚、虚中有实;松中藏紧、紧中套松,松紧结合。
二弦演奏有雅俗之分,所谓俗是指喜工柔媚则俗,落指重浊则俗,取音粗厉则俗,指法不适则俗,入弦仓卒则俗,气质浮躁则俗。俗乐去其繁声便是雅章,意是对演奏二进制弦时故意矫柔造作、发音无力,或用力凶猛、发音尖锐无肉(指轻浮),拉弦时指法杂乱无章、紧张仓促、轻浮急躁等都认为是粗俗的表现。可见,对
二弦演奏的内在功夫是很讲究的。
二弦是领奏乐器,是乐队“形”的灵魂,演奏者的风范会直接影响到乐队的演奏质量,从乐曲起承转合二弦都起着主导作用,因此,二弦演奏者必须具备一定的音准、节奏旋法、情感色彩、文化修养等基本素质。
弓法,即
二弦之弓法。传统有“文、武、病、狂、画、眉、点、珠”八字弓法。“文、武、病、狂”是指运弓的力度和行弓速度的差别,“画、眉、点、珠”是比喻运弓之形状。近代有大埔钱若储先生也总结出八字弓法,叫做“长、短、带、平、催、顿、跌、偷”。
攻法:
长弓 用弓过半以至全弓之八九;
短弓 用弓在半弓之内;
带弓 上字未尽,随弓带转,或平奏加花时一弓连带二三字;
平弓 一弓一字;
催弓 短弓来往密奏;
顿弓 故作停顿,减少时值,以增强动感;
跌弓 平板之字。故作跌宕,增添姿态,如65 6 i奏为6·5 6 i或665 6 i ;
偷弓 句中应有之字,故意偷减。钱若储先生之八字弓法含有一定的技巧性,然而
弓弦乐器,应以“文、武、病、狂”、“催、顿、跌、偷”、刚柔之变,内容既然有异,弓法自然应有别。因此,矫捷应如织女之投梭,凝神于动弓之始;稳健应如舟夫之荡浆,着力于行弓之终;松畅应如丽姝之抒袖;遒润应如壮士之挽弓;激昂要响彻云霄;低抑有如石沉海底。这样依情依景,灵活运用弓法,方能奏出厅妙乐韵,塑造音乐形象,准确、生动地表现乐曲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