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木蓼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植物简介

种中文名:东北木蓼
种拉丁名:Atraphaxis manshurica Kitag.
种别名 :
科中文名:蓼科
科拉丁名:Polygonaceae
属中文名:木蓼属
属拉丁名:Atraphaxis

植物形态

本段内容由 中国植物图像库(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提供并参与编辑

形态特征

灌木,高约1米。主干粗壮,上部多分枝,树灰褐色呈条状剥离;木质枝向上直伸,不分枝或上部分枝,树皮淡褐色呈纤细状纵裂;当年生枝圆柱形,褐色,具条纹,无毛。托叶鞘圆筒状,基部褐色,具2条纤细的脉纹,上部斜形,膜质,透明,顶端2裂;叶绿色,革质,近无柄,倒披针状长圆形或线形,长1.5-3厘米,2-12毫米,顶端钝,具短尖,基部渐狭,全缘或稍具波状牙齿,两面无毛,具明显的网脉。花2-4生于一苞内,总状花序生于当年生枝顶端,不分枝或分枝组成圆锥状;花梗粗壮,中上部具关节;花被片5, 粉红色,内轮花被片椭圆形、宽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顶端圆钝,基部宽楔形或圆形,外轮花被片长圆形,果时向下反折。瘦果狭卵形,长4-6毫米,具3棱,顶端尖,基部宽楔形,暗褐色,光亮,无毛,密被颗粒状小点。花果期7-9月。

地理分布

分布于辽宁西部,河北,内蒙古、宁夏、陕西北部。

生态特征

东北木蓼生于沙丘,干旱山坡上部为多分枝的旱生灌木或小灌木,枝条较柔软,喜沙埋,沙埋后可于节处产生不定根,有助于水分,养分的吸收,并使植株稳定。埋后枝条和根均可发生新芽,形成薪枝。它的根系发达,深入土中达1m以上。东北木蓼4月下旬开始返青,6—8月为开花期,7—9月结果,10月枯黄。从东北木蓼的分布区看,主要是在我国内蒙古、东北,河北的半湿润地区。是一种沙生、早生灌木。抗逆性强,在–30℃以下能安全越冬,而夏季沙面达50℃高温亦无灼伤现象。适生于沙质和粗骨性土壤上。它在草地植被中,不是建群种,经常做为伴生种出现于褐沙蒿(Artemisiaintramongolica),差把嘎蒿(A.Halodendron),木岩黄芪(Hedysarumfruficosumvar.Lignosum)以及黄柳*(salixgordejevii)等群落中,特别是在固定沙地和覆沙丘陵的褐沙蒿群落中,东北木蓼的频度常在90%以上,相对盖度达7—8%,相对重量(鲜重)占4–10%,成为其恒有伴生种。在局部地区也可与上述植物形成共优种。在这样群落中,优势种和常见的其他伴生种有冷蒿(Artemisiafrigida),扁蓿豆(Melilotoidesruthenica),展枝唐松草(Thalictrumsquarrosum),糙隐子草(Cleistogenessquarrosa),沙芦草(Agro–pyronmongolicum)、山葱(Alliumsenescens)、沙生冰草(Agro–pyrondesertorum)和达乌里胡枝于(Lespedezadavurica)等。

饲用价值

东北木蓼为一种优良的饲用灌木,枝条较柔软,无刺,便于牲畜采食,花期的干鲜重比为1:2.4,茎叶比为1.08:1。茎叶均无特殊气味,其适口性较好,骆驼喜吃其嫩枝叶,冬春季节采食其枝条,羊采食其嫩枝叶,落叶后适口性降低。从东北木蓼化学成分看,它是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较多的饲料,对牲畜抓膘有利;但在生长期间蛋白质含量偏低,是其不足之处。以可消化有机物质和能量,总的营养价值,它介于优良的干草和一般干草之间,同优良的秸秆相仿。但东北木蓼的生物价值颇高,,从它的9种必需氨基酸含量观之,它同精饲料中所含的相近,甚至比含蛋白质较多的小麦麸所含的还多,更远优于一般的稿秆饲料。从产草量看,东北木蓼因在群落中参与度较低,产量也不高,在乌珠穆沁沙地年干草产量一般每公顷在150kg左右,一般为30kg左右。总评,东北木蓼属于中等饲用植物。此外,它还是一种优良的固沙植物。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