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学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产生于魏晋。是魏晋时期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其思潮持续时间自汉末起至宋朝中叶结束。是以道家为主融合儒家而出现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是道家之学以一种新的表现方式,故又有新道家之称。“玄”字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一章,末句形容道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言道幽深微妙。东汉末至两晋是两百多年的乱世,统治思想界近四百年的正统儒家名教之学也开始失去魅力。 社会各阶层习《庄》之风蔚为大观,按吕思勉先生的说法,此风一直到隋才慢慢停息。“帝王、贵戚、大臣、武夫、儒生、文人、艺士、妇女无不能之。余风又流衍于北。入隋乃息。” 玄学至东晋后不减反增更是风行,王弼《周易注》在南朝立于学官,南朝宋齐两代的官方四学都包括玄学,梁、陈两代又盛行讲论“三玄”之风,故而东晋南朝都应当是玄学的流行期。关于唐代的学术,过去人们都说是兼行儒释道三教。现在看来,唐朝的官方学术与民间学术应有不同,官方学术包括经学与道学,经学即五经及《论语》、《孝经》之学,其中《周易》用王弼注,《论语》用何晏的《集解》,这完全是玄学中《易》学的延续;唐代道学、道举尊崇《老子》、《列子》、《文子》、《庄子》四部书,四部书都称为经,这种道学可说是玄学中的老庄学的发扬或放大。玄学至宋朝中叶被宋明理学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