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根蝽象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形态特征

麦根蝽象

麦根蝽象

成虫体长约5mm,近椭圆形,桔红至深红色,有光泽。触角5节,复眼浅红色,1对单眼黄褐色,头顶前缘具1排短刺横列。
前胸宽阔,小盾片为三角形,前翅基半部革质,端半部膜质,后翅膜质。前足腿节短,胫节略长,跗节黑褐色变为“爪钩”;中足腿节较粗壮,肠节似短棒状,外侧前缘具1排扫帚状毛刺;后足腿节粗壮。卵长1.2mm左右,椭圆形,淡青色至乳白色或暗白色。
末龄若虫体长与成虫相近,头部、胸部、翅芽黄色至橙黄色,腹背具3条黄线,腹部白色。

生活习性

山东2年发生1代,个别3年1代,以成虫或若虫在土中30一60cm深处越冬。翌年越冬代成虫4月逐渐上升到耕作层为害和交尾,5月中、下旬产卵,卵期26.6天,6月上旬至7月上中旬出现大量若虫,若虫共5龄,每个龄期30一45天,为害小麦、高粱、玉米等作物根部,若虫越冬后至下年6—7月间,老熟若虫羽化,若虫期和成虫期约需1年左右,条件不利时若虫期可长达2年。世代不够整齐,有世代重叠现象。陕西也是2年1代,翌年越冬成虫于6—7月交配产卵,卵期30天。若虫于8月中旬—9月上旬孵化,10月下旬越冬,次年4月中旬开始活动,4月下旬一7月中旬进入若虫为害期,7月下旬一8月中旬成虫羽化后越冬。于第三年成虫经补充营养,交配产卵,产卵前期l5天。辽宁绵州2年或2.5年完成1代,越冬成虫于7月产卵,发育快的次年8月羽化为成虫,当年以成虫越冬。发育慢的群体则需进行2次越冬,第3年6—7月羽化为成虫。2.5年完成1代。该虫有假死性,能分泌臭液,在土中交配,把卵散产在20—30cm潮湿土层里,产卵量数粒至百余粒。成虫于6—8月土温高于25℃或天气闷热的雨后或灌溉后,部分成虫出土晒太阳,身体稍干即可爬行或低飞。干旱年份发生为害重。

预防危害

防治

(1)实行小麦与非禾本科作物轮作。
(2)在播前施用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每667㎡用量3kg,撒在播种沟内进行土壤处理。
(3)在雨后或灌水后于中午喷撤2.5%甲基异柳磷或其他有机磷农药粉剂,也有效。

危害

成、若虫以口针刺吸寄主根部的营养。为害小麦时,4月中下旬开始显症,5月上中旬叶黄、秆枯、炸芒。提早半个月枯死,致穗小粒少,干粒重明显下降。为害高粱、玉米时,苗期出现苗青、株矮及青枯不结穗,减产20%一30%或点片绝收!
寄主:小麦、玉米、谷子、高梁及禾本科杂草。

种群分布

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西北及台湾。
【摘要】:正麦根蝽象又名根土蝽、土臭虫、地壁虱,是我县汾河以北冬麦区主要地下害虫之一。为害小麦、玉米、谷子、糜黍等各种禾本科作物,一般减产2-5成。根据我们多年观察,现将麦根蝽象的生活习性、为害规律及防治方法介绍如下。一、生活习性与为害规律麦根蝽象常年潜伏在土壤中,为不完全变态。整个生活史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若虫为6龄,3龄以后开始为害。刺吸式口器,刺入作
【作者单位】
   【关键词】为害规律 生活习性 禾本科作物 方法介绍 蝽象 地下害虫 不完全变态 小麦青枯 复播玉米 刺吸式口器
   【正文快照】:
麦根蜻象又名根土蜻、土臭虫、地壁虱,是我县汾河以 北冬麦区主要地下害虫之一。 为害小麦、玉米、谷子、糜黍 等各种禾本科作物,一般减产 2一5成。根据我们多年观 察,现将麦根蜻象的生活习 性、为害规律及防治方法介绍 如下。 一、生活习性与为害规律 麦根蜻象常年潜伏在土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