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学峰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简介

魏学峰,男,汉族,1963年4月生,四川成都人。四川博物院副院长,研究员。九三学社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四川省第六届委员会常委,四川省第十届政协常委,中国文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博物馆学会理事。

个人履历

1980—1984,四川大学中文系学习,获学士学位;
魏学峰

魏学峰

1985—1995,历任四川省文史研究馆编辑、副编审(其间,1992—1995,就读于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研究生班);
1993年,加入九三学社
1995—2009.02,任四川省博物馆馆长助理、副馆长、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
2009.03—,任四川博物院(2009年3月,原四川省博物馆更名为四川博物院)副院长、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

人物言论

文以载道 艺以载道

中国艺术始终和时代的前进同步。这是5000年前仰韶文化的一个彩陶罐,在陕西华山
附近发现的,出土区域就是中华民族起源的一个中心地带。类似玫瑰的花纹,在中国古代,中华的华就是开花的花,华和花是一个字,这个以花为文化特征的民族或许当时就叫花族,现在叫华族或华夏族。这些彩陶给我们带来中华民族起源的一些重要信息,而不仅是我们看到的花瓣。这些东西透出的文化信息是非常丰富的。
这是三星堆的青铜立人像。在没发现三星堆以前,究竟巴蜀地区是一个蛮夷之地还是一个有高度发达文明的地方,我们不太清楚。所以司马迁写《史记》也把这里归为西南夷。1986年三星堆考古发现后,这个谜解开了,它不仅把巴蜀历史上推了1000多年,更重要的是对人类文明有了重新的认识。第一,以前似乎中华文明的起源都是以黄河为中心,然后辐射到其他地方。三星堆发现后,证明这个地方就是长江上游文明中心,中华民族的起源不再是一元论,不再是中原中心论,而叫多元共生。第二,它对巴蜀历史有了重新的认识,这里是个高度发达的文明之地。你看这青铜铸造的工艺一点不亚于中原的司母戊大方鼎。第三,西方的文化、美术史学者曾经认为中国远古没有独立的人像雕塑,大家看,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青铜立人像就出土在三星堆。
我们说笔墨当随时代,以书法为例子。大家都知道,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是王羲之的《兰亭序》,这种舒朗清俊的风格是当时风尚的一种折射。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的颜真卿《祭侄文稿》,他的侄儿去平定安禄山、史思明时壮烈殉国,死得很惨,颜真卿这篇祭文,随意涂抹的痕迹很多,感觉他根本不在于字的工整,墨的干湿浓淡,落笔直下,大起大落,纵横不羁,使我们想到文天祥的《正气歌》,想到英雄气概。他的侄儿去世两年后,颜真卿本人也以身殉国。欧阳询看了这作品也说颜真卿的字如忠诚义士,震慑临朝,临大节而不可夺。所以说书法作品反映的时代变化是非常强烈的。
明代大画家徐渭也是一生落魄,有人说他是中国的凡·高,“独立书斋啸晚风”,晚风指一切恶势力,“笔底明珠无处卖”,我画的葡萄是珍珠,没人赏识,怎么办?“闲抛闲掷野藤中”,把珍珠撒在野藤中间,保持自爱。这是当时社会混乱,文人的一种心情。
笔墨本无情,但是运用笔墨的艺术家是有情的,他给我们传递了一些特殊情感,我们能感觉到他们当时生活的时代的变化。
再讲一下身边的事情。1976年中国迎来了一个新的时期,因为过去经历的痛苦回忆,所以掀起了一股文化浪潮,叫伤痕文学,出了很多有名的文学艺术作品,卢新华的《伤痕》,谌容的《人到中年》……很多。美术作品也很多,这是成都画家何多苓的油画《春天已经苏醒》,草垛上小姑娘带着迷茫的眼神,小狗也迷茫地回望她,但是草已发出新芽,新的时代已经到来。这时期最有影响的是罗中立的《父亲》,我们感觉到艺术家的情感在进行一场艰苦的搏斗,不仅是个人的情感,而是引起了广泛的人道主义同情,实现了人类情感的一种超越。
从古代五千年讲到身边的事,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文以载道,艺以载道,大家只要看一下这些东西,就能感到中国文化人深层的心灵结构,那就是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对中国,对整个汉族文化圈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艺术作品上都得到了非常深刻的体现。

在自然中感悟 走向无限

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西方画的叫风景画,不像我们这种山水画。为什么山水画和风景画不一样呢?我们的支撑是中国的哲学,是道法自然。中国人的智慧和哲学思考有三个途径,第一是
魏学峰

魏学峰

宗教的途径,第二是科学的途径,第三是文化的途径,而艺术就是第三种境界,透过生命的创造来达到哲学的境界。
中国人对自然的亲和力与生俱来,先秦的哲学思想中就有很多,中国人历来把自然和我合为一体。美学家宗白华写过一首诗,世上的花,我忍不住要采摘你。世上的花,我又舍不得采摘你,如果把你摘了,你生命就没有了。怎么办?我不如一片生命化作你,我的生命和你的生命拥抱在一起。在中国文化中,人的生命本身就是宇宙生命的一部分,我们在自然中间摄取了精神的力量。
唐代大书法家怀素开创了狂草,他学书法时观夏云多奇峰,想到书法应该像云彩一样流动,所以写的字有一种强烈的韵律感。宋代书法家黄山谷,他的字启发也来自自然。他在长江中逆水行舟,看艄公划船的力量,所以他的字的撇捺如搏击波浪,形成独特的“山谷体”。后来他觉得他的字太呆了,干脆到山里住,两年后写出了一种飘动的字体,面对朋友的惊奇,他说是得江山之助。
清代大画家吴昌硕也是一个金石家。他认为只有在自然中感悟,才能悟出书法与绘画同源的关系,所以他画葡萄,画藤蔓完全像写草书,梅花也像写草书,“悟彻草书藤一束,人间何处问张颠”。
西方艺术家,比如莫奈画睡莲,都是对景在画。西方人说山,要探险,死了就算了。我们中国人也有探索精神,但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探索,所以我们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们的艺术始终在追我们看不到的一些东西,西方艺术家表现的是他看得到的东西。
诗经》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找来找去找了半天,宛在水中央,循环往复地寻找一种美。我们古人画画,画到最后看不到了,还要用很淡很淡的颜色牵引我们,秋水一抹笔,残阳几缕红,水穷云尽处,隐隐三两峰,引导我们走向无限。我们追寻的是从有限到无限。外国人对中国人的留白不太理解,他一定要画满。我们的白就是一种无限。
中国的艺术,不但追求一种空灵,而且追求生命的真实感。弘一法师38岁出家,之前他是全国有名的文化人,有名的书法家。你看,“智慧如海”,非常硬,棱角分明,这是他刚出家时写的。他出家两年后的字,所有棱角没了,“无上清凉”,圆润了,我们看到这个高僧的变化,感到他无一笔不是写着真诚,我们会肃然起敬。当艺术家的精神最隐秘最深的部分显示出来的时候,他的力量当然就永恒。

一笔一画 创造一个神奇的世界

中国艺术特殊的魅力,我们也拿书法来说,这是商代到西周流行的一种文字,叫金文,博大、粗犷,显得特别有力量。这是魏晋南北朝的风格,和王羲之的《兰亭序》刚好是北方和南方的不同,这是北方风格,叫龙门二十品魏碑,让我们想到“铁马秋风冀北”,而看王羲之的则是“杏花春雨江南”。这是线条的美带给我们不同的艺术感受。
中国书法的美也影响了世界上其他的艺术。泰戈尔曾说过,世界上还有什么比中国文化的美的精神更加宝贵呢?中国人很早就找到了事物的韵律感,这不是科学的秘密,而是一种表现方式的秘密,这是中国人的一种天赋,就是线条。
这是欧洲画家保罗克利画的一幅油画,完全把中国书法的线条组成一幅油画。从18世纪开始中国艺术对西方艺术就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保罗把中国的甲骨文、经文都当成油画来画。这是一百年前的作品,我们能感觉到线条所表现的美。
中国书法只有水和墨,但能表现出各种丰富的东西,我们画竹子,画兰草并不用绿颜色,只用墨,它无色而有图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千百年来,我们的艺术家从一笔一画创造了一个神奇的世界。这使得后来不管是塞尚也好,高更也好,马蒂斯也好,很多人把目光回望中国的艺术。
这是法拉利前年的限量版,全世界卖价最高的跑车,你看它的车身,宋代的哥窑,用人工手绘在上面,全世界限量100辆。你看中国艺术产生了多大的魅力?中国人喜欢玉,从公元前五六千年就开始做玉,一直到现在,全世界很少有这种习惯,爱一种东西爱8000年不变。西方艺术史专家巴赞说,对中国人来说最高的欣赏就是抚摸玉,这种手感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中国的每一块玉都是一首诗。所以要打开中国文化的黑匣子,要解释中国文化的秘密,有一种东西,就是玉。
中国人对雪也有特别的爱好。这是五代画家巨然画的一幅雪,你看画中一片苍茫,骑驴在山间,有几个行人沿着小路向深山走去。他究竟走向哪里?西方人看这个画要发出这样的疑问。而中国人的哲学思维,我们走向的是宁静,走向的是幽深,走向的是那一片香雪海。我们的雪是我们智慧的渊海,心灵的发声,没有任何艺术可以和它媲美。艺术家的生命和自然的生命实现了几个结合,首先是面对生命以物观物,其次是用画的形式凝固生命,然后启发生命、表现生命。
另外,中国艺术追求自由,我们的画,不管画什么山水,80%都有一叶小舟,叫归舟,为什么?要寻求心灵的自由,我们的精神需要一个港湾来停靠,这叶小舟就是我们停靠的港湾。
因此,不管文学艺术也好,书画艺术也好,它表达的都是中国人血液中奔流的那种对生命和自然的崇敬,哲学意义上对自然的思考,所以我们探索中国的艺术美,从历史的回忆到美的追寻,到哲学之思,简单地为大家勾勒出欣赏中国艺术发展的基本规律。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