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附米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简介

春、夏、秋三季均可采挖,用火燎去须根及鳞叶,入沸水中片刻,或在蒸笼中蒸透取出晒干,再放入竹笼中撞擦;用竹筛簸净灰屑及须毛,就成为光香附。如不经火燎,晒至七八成干,以石碾去毛皮,称香附米。干燥根茎多呈纺锤形,有的略弯曲,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有纵皱纹及数个隆起的环节,节上有棕毛状物及残留根痕。质坚硬,经蒸煮后,折断面有光泽,色紫红;直 接晒干的,外皮与中间圆心分层明显,中心色略深,散布有黑色点状维管束。具有个大,色棕褐,质坚实,肉厚,香气浓,药力大等特点,核居中心,不同于一般偏核香附。所制香附米呈红黄色,半透明,冰块状。具理气解郁、止痛调经之功效,主治肝胃不和,气郁不舒,胸脯胁肋胀痛,疝痛,月经不调,痛经,乳房胀痛等症。
主要产在滑县城关附近,喜生于河边及低湿地带,春秋两季采挖。其茎直立,单一,呈三棱形,光滑无毛,高约50厘米。其叶茎部丛生,约与茎等长。复穗状花序在秆顶排成辐射状,紫褐色。地下根茎先端肥大,倒卵状,略弯曲,长约三四厘米,外表褐色,断面白色,常数个相连,生有棕红色毛状物。入药,其性平、味辛、微苦、略甘,有芳香气味,入肝经,具有理气解郁,调经止痛之功,向为妇科良药。在《本草纲目》中,李时珍把香附比作“气病之‘总司’,妇科之‘主帅’”。卫香附是香附中“最上之品”,其个儿大、质坚、肉厚、药力大。

药理药效

【药 名】:香附
【拼 音】:xiangfu
【英文名】:nutgrass galingale rhizome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莎草科植物莎草的根茎。
【功 效】:理气解郁,止痛调经。
【主 治】:治肝胃不和,气郁不舒,胸膛胁肋胀痛,痰饮痞满,月经不调,崩漏带下。
【性味归经】:辛微苦甘,平。
①《别录》: "味甘,微寒,无毒。"
②《本草衍义》: "味苦。"
③ 《滇南本草》: "性微温,味辛。"
④《纲目》: "气平,味辛微苦微甘。"
入肝、三焦经。
①《纲目》: "手足厥阴、手少阳,兼行十二经、八脉气分。"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 "入肺、肝、脾、胃四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调敷或作饼热熨。
【用药忌宜】:凡气虚无滞、阴虚血热者忌服。
①《纲目》: "得童子小便、醋、芎qiong、苍术良。 "
②《本草经疏》: "凡月事先期者,血热也,法当凉血,禁用此药。"
③《本草汇言》: " 独用、多用、久用,耗气损血。"
【药物配伍】:
1、配紫苏梗,一血一气,气血双调,理气解郁,行气止痛,治脘腹胀满不舒等症。
2、配苍术,舒肝理脾,常用于肝脾郁结诸症。
3、配乌药,顺气止痛,适用寒郁气滞引起的胸闷腹胀或胃腹疼痛等症,也可治肝郁气滞之月经不调等症。4、配黄连,行气泻火,一疏一清,使心火去,郁滞解则疼痛除。常治火郁胸满疼痛。
5、配高良姜,温中散寒,理气止痛甚效,常治肝郁气滞,胃寒脘痛,胸闷不舒。
6、配艾叶,共奏暖血温经,理气止痛之效。常治疗妇女因情绪不畅,肝气郁结,又加感寒而腹痛,胎动不安等症,也可治疗男子少腹隐痛,睾丸冷痛等症。
7、配檀香,用于肝气郁滞,脾胃失和而见的胸胁敝胀,嗳气叹息,不思饮食,胃脘疼痛等。
【别 名】:雀头香(《江表传》)、莎草根(《别录》)、香附子(《唐本草》)、雷公头(《纲目》)、香附米(《本草求真》)、猪通草茹(《陆川本草》)、三棱草根(《中药志》)、苦羌头(《中药材手册》)
【处方名】:香附、香附子、香附米、附米、生香附、碎香附、醋香附、醋制香附、制香附、四制香附、七制香附、香附炭、黑香附等处方中写香附、香附子、香附米、附米、碎香附均指生香附。
为原药除去杂质,碾成细粒生用入药者。专于理气开郁。
醋香附为净香附用醋喷淋,拌匀稍闷,待吸尽,然后用文火微炒入药者。止痛作用增强。
制香附为用黄酒、醋、赤砂糖等加工后入药者。有破积聚、通经络之功。
四制香附为净香附用四种辅料(米醋、黄酒、炼蜜、童便或酒、盐、姜汁、童便)炒制后入药者。避免耗气伤阴之弊,增进行气通络之功。
七制香附为净香附用七种辅料(童便、姜汁、红砂糖、米醋、食盐、人乳、黄酒)炒制而成。功效同四制香附。七制香附现已少用。
香附炭又名黑香附。为净香附用武火炒至内部焦黄色,取出晾凉入药者。偏于行气止血。
【商品名】:东香附:为山东所产者。南香附:为浙江所产者。质佳。毛香附;为用火燎去须根,再用开水稍煮,然后晒干者。光香附:又名香附米。为经石碾碾轧加工后除去须毛者。金香附:产于浙江金华地区者。粒大肥厚,色紫红光润,质坚实,香气浓。品质最佳,为地道药材。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春、夏、秋三季均可采,一般在秋季挖取根茎,用火燎去须根及鳞叶,入沸水中片刻,或放蒸笼中蒸透取出晒干。再放入竹笼中来回撞擦;用竹筛去净灰屑及须毛,即成光香附。亦有不经火燎,即将根茎装入麻袋撞擦后晒干者。也有用石碾碾去毛皮,称为香附米。
【拉丁名】:药材 rhizoma cyperi原植物cyperus rotundus l.

炮制方法

生香附:拣去杂质,碾成碎粒,簸去细毛及细末。
制香附:将碾碎之香附放入缸内,用黄酒及米醋拌匀。再用砂糖,力水适量炒烊,然后将香附倒入锅内,与砂糖水充分混合,炒干。(每香附粒100斤,用黄酒、米醋各20斤,砂糖6斤)四制香附:取净香附用米醋、童便、黄酒、炼蜜(加开水烊化),充分拌炒至干透取出。(每生香附10o斤,用米醋、黄酒、童便各12.5斤,炼蜜6斤)醋香附:取净香附粒,加醋拌匀,闷一宿,置锅内炒至微黄色,取出晾干。(每香附粒100斤,用醋20斤)
香附炭:取净香附,置锅内用武火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焦黄色,但须存性,喷淋清水,取出晒干。
《雷公炮炙论》: "采得香附,阴干,于石臼中捣,勿令犯铁,用之切忌。"
加工炮制香附的方法:把香附晒半干,用火烧去须毛,放水中煮熟或蒸透,叫毛香附。或把香附晒至七八成干,用石碾碾去皮毛,簸净、晒干,加工成香附米。然后再炮制(酒炙、蜜炙、醋炙等)。还可用多种辅料加工成四制香附或七制香附。
卫香附是滑县的地道产品,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据年逾八旬的药农胡连义讲:以前卫香附大量运往彰德府(今安阳),换取外地大量贵重药材。民国22年(1933年),卫香附已销往朝鲜、日本及东南亚一些国家。

地理分布

药材主产山东、浙江、湖南、河南。其他地区亦多有生产。其中山东产者称东香附,浙江产者称南香附,品质较佳。

药材鉴定

干燥根茎多呈纺锤形,有时略弯曲。长 l.5~4.5厘米,直径5~10毫米。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有纵皱纹及数个隆起的环节,节上有棕色毛状鳞片及残留的根痕;去净毛须者,则外表光滑,环节不明显。质坚硬,经过蒸煮者断面色棕黄而微紫红,显角质性;生晒者断面色白而显粉性,周边与中心分层明显,中心色略深。气芳香,味微苦。以个大、色棕褐、质坚实、香气浓者为佳。显微鉴定:根茎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壁棕黄色。下皮细胞2至数列,壁稍厚;下皮纤维束多数紧靠表皮,断续排列成环。皮层与中柱间有明显的内皮层;皮层散有叶迹维管束,外韧型,其外围也有明显的内皮层。中柱维管束周木型,多数,散列。薄壁组织散有多数类圆形分泌细胞,内含黄棕色分泌物。本品薄壁细胞含淀粉粒。
粉末:棕色。
①未糊化淀粉粒呈类圆形、类三角形、类方形或圆齿轮形,直径3-27μm。
②分泌细胞类圆形,直径35-72μm,含黄棕色或红综色分泌物,其周围7-8个薄壁细胞作放射状排列。
③下皮及叶基纤维成束,红棕色或黄棕色,直径5-22μm,壁甚厚;纤维束周围有时可见含硅质块的细小细胞。
④下皮细胞类多角形或类方形,壁稍厚,木化,孔沟明显。
⑤石细胞类方形、多角形或略延长,直径17-48μm,壁厚5-8μm。此外,有梯纹、螺纹、网纹导管等。

考 证

出自《本草纲目》。
①陶弘景: "莎草根,方药亦不复用。《离骚》云:青莎杂树,繁草huo靡,古人为诗多用之,而无识者。乃有鼠蓑,疗体异此。"
②《本草图经》: "《天宝单方图》载水香棱,功状与此(莎草根)颇相类,但味差不同。"
③《本草衍义》: "香附子亦入印香中,亦能走气,今人多用。 虽生于莎草根,然根上或有或无,有薄皲,皮紫黑色,非多毛也,刮去皮则色白,若便以根为之,则误矣。"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