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热效应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简介

概念

食物热效应只能增加体热的外散,而不能增加可利用的能。换言之∶食物热效应对于人体是一种损耗而不是一种收益,而只够维持基础代谢的食物摄入后,消耗的能量多于摄入的能量,外散的热多于食物摄入的热,而此项额外的能量却不是无中生有的,而是来源于体内的营养贮备。因此,为了保存体内的营养贮备,进食时必须考虑食物热效应额外消耗的能量,使摄入的能量与消耗的能量保持平衡。

体表特征

细心的人会发现,吃完饭后体温会略有升高,这止是食物热效应的外在表现。一般来讲,体温的升高在进食后不久就会出现,这也是吃饭时和饭后会觉得热的原因之一,在寒冷的冬天,这一点会更加明显。实验测定,在进餐后两小时,体温会达到顶点,2-3小时后恢复到正常状态。
当然,食物热效应对身体的影响不只是升高体温那么简单,从能量代谢的角度来看,它只能增加体热的外散,而不能增加可利用的能量。也就是说,食物热效应对于人体是一种损耗。所以,当一个人摄入了只够维持基础代谢的食物后,加上食物热效应的消耗,就会导致代谢的能量多于摄入的能量。此时,机体就要动用筹备的营养,燃烧脂肪来补充这部分能量损耗。所以,为了保存体内的营养储备,进食时必须考虑食物热效应额外消耗的能量,使摄入的能量与消耗的能量保持平衡。

产生原因

食物热效应产生的原因很多。摄食过程中,消化系统的运动,消化酶的分泌都会消耗热量。同时,食物在体内氧化分解时,除了本身释放出热能以外,还会增加人体的基础代谢率,刺激人体产生额外的热量消牦,同时使体温升高。

热量与多种因素有关

那么,吃一顿饭会消耗多少热量呢?这与食物的成分、进食量和进食的频率等多种因素有关。
首先,食物的成分不同,所产生的热效应差别很大。脂肪的食物热效应约占其热能的4%-5%,碳水化合物为5%-6%,而蛋白质还要高,能达到30%-40%。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很多,现在比较公认的观点是,脂肪、碳水化合物主要为人体提供能量,而食物蛋白质中的氨基酸的功能为合成人体所需的蛋白质,这一过程比脂肪、蛋白质单纯转化为热量消耗的能量更多。同时,高蛋白食物所产生的热效应时间也更长,据测算,最长可达到12小时之久,这也是因为合成蛋白质的过程更为复杂。
另外,食物热效应与进食量也有关,吃得越多,热能的消耗就越多。吃得快比吃得慢者消耗的热量高。吃得快时,中枢神经系统更加活跃,激素和酶的分泌速度快、量更多,吸收和贮存的速率更高,其能量消耗也相对较多。
按照三大产热营养素的比例,混合性食物的热效应作用可相当于基础代谢的10%,或全日总能量消耗的6%,约为每日600kJ(150kcal)左右。
有些朋友为了减轻体重,严格控制每餐的热量摄入,使其保持在低于基本代谢的范围之内。然而,长此以往容易导致营养不良。食物热效应也会消耗能量,减肥的朋友们在计算热量时,切不可忽略这一点。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