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东晖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人物经历

1990~1994,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攻读本科学位。
1994~1997,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攻读硕士学位,导师单少杰副教授。
1997~2000,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攻读博士学位,导师苗力田教授,论文《自然与人的融汇——斯宾诺莎道德形而上学研究》。
2000年7月~2002年6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讲师。
2002年7月~2008年6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外国哲学教研室主任。
2008年7月至今,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院长(2009年5月至今),外国哲学教研室主任(至2009年6月)。

研究领域

西方近代早期哲学、二十世纪英美哲学、中西哲学比较研究。

主要作品

《天人之境——斯宾诺莎道德形而上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译著

劳特利奇哲学史?第四卷?《文艺复兴和17世纪理性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第8章 斯宾诺莎:形而上学与知识
第9章 斯宾诺莎的政治哲学
第11章 莱布尼兹:真理、知识与形而上学
劳特利奇哲学史?第三卷?《中世纪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第14章 奥卡姆的世界与未来
安东尼?肯尼主编,《牛津西方哲学史》(国外经典哲学教材译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牛津西方哲学史(插图本)》(大众阅读系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哈贝马斯:“从康德到黑格尔:罗伯特?布兰顿的语用学语言哲学”,《世界哲学》,2005(6)
布兰顿:“理由、表达与哲学事业”,《世界哲学》,2005(6)
罗蒂:“分析的哲学与对话的哲学”,《世界哲学》,2003(3)
康德:《论火》,译自拉丁文,载李秋零主编:《康德著作全集》(第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劳特利奇哲学史?第一卷?《从开端到柏拉图》,第5-12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卡恩:“动词To Be与概念Being研究之回顾”,《世界哲学》,2002(1)
收入宋继杰主编:《BEING与西方哲学传统》(2卷),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
亚历山大《艺术、价值与自然》,第一译者,华夏出版社,2000

代表性论文

分析的形而上学:脉络与主题,第二作者,《哲学动态》,2009(2)
科学革命与近代早期形而上学的转型,第二作者,《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9(1)
践言冲突方法与哲学范式的重新奠基,《中国社会科学》,2007(3)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外国哲学》全文转载,2007(8)
Performative Contradiction and the Regrounding for Philosophical Paradigms,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vol 3, 2008 (4)
后分析哲学时代与英美-欧陆的哲学对话,《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4)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外国哲学》全文转载,2006(10)
究竟什么是“不可说”的:对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的扩展性解读,第二作者,《哲学研究》,2005(8)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外国哲学》全文转载,2005(11)
What is “the ineffable” exactly?: An extensive reading of Wittgenstein’s 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vol 2, 2007 (3)
划界与批判——《纯粹理性批判》与《逻辑哲学论》比论,《浙江学刊》,2004(5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外国哲学》全文转载,2004(11)
哲学概念的家族相似性与中国哲学学科范式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4)
从西方哲学研究看中哲、西哲、马哲的学术范式对话,《中国社会科学》,2004(1)
《新华文摘》全文转载,2004(10)
Dialogues between Academic Paradigms of Chinese, Western and Marxist Philosophies,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05 (1)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2004(2)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2004(4)
当代西方斯宾诺莎哲学研究述要,《哲学动态》,2003(7)
论实证主义的形而上学,《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1)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外国哲学》全文转载,2003(5 )
论斯宾诺莎的语言观,载《本体诠释学》(第二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斯宾诺莎形而上学体系的构造逻辑,载《外国哲学》(第15辑),商务印书馆,2002
先秦时期的语言哲学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01(5)
第八届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2001(12)
境界与实体:中西传统哲学的差异,[加拿大]《文化中国》,1998年夏季号,
马克思的语言观与现代西方哲学“语言的转向”,《教学与研究》,1997(11)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外国哲学》全文转载,1998(1)

成就荣誉

吴玉章奖学金(1997)。
中国人民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2001)。
华为奖教金(2002)。
中国经营报报业经营管理奖教、奖学基金优秀教师奖(2002)。
第八届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2003)。
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05,合作)。
北京市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合作)。
中国人民大学教学优秀奖(2005)。
宝钢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奖(2006)。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009)。
第十届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2009)。
北京市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9,合作)。
北京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10)。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