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滢滢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经历

曾获“全球华人少年写作征文大赛”金奖,《平台》一文章被收进高中语文第五册
近日,网络上比较热闹的一件事,是南京考生费滢在今年高考中的作文仅被判了25分,按作文满分60分计算,这就是“不及格”了。如果这是一个寻常的孩子,她不仅会自认倒霉,没准儿还会痛心疾首地“反思”自己为什么会写得这么糟。
可费滢不是一个普通的孩子,她的父亲就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界人士,可想而知,父辈的熏染一定会使费滢多一些阅读,也多一些文学写作细胞。果然,去年,费滢参加首届全球华人少年写作征文大赛时,以一篇《平台》打动所有的评委,最终从8万名选手中脱颖而出,荣获头奖。她平时的很多习作都是学校的范文,曾出版过多本散文集。《平台》还被选入高中语文读本。
有多少孩子能有费滢这样的成就,凤毛麟角吧,如果我们的考试制度有更大的弹性,这个孩子仅凭这个成就就理应免试语文。
那么,费滢的这篇作文是不是真的就写得那么糟糕呢?未必,我看到很多老师甚至著名作家对这篇作文的评论,结论是很好,应该获高分甚至满分!笔者也看了这篇作文,但并不想给出一个分数,因为这是见仁见智的事情。问题在于,考学生的作文,究竟目的是什么?
我不禁想起苏轼当年在科场考试的一段轶事———据杨万里的《诚斋诗话》和陆游的《老学庵笔记》载,苏轼被命题来作《刑赏忠厚之至论》,这是一个乏味无比的试题,而苏轼为了有力地论证这一正统的观点,信手编造了一段史料,“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弄得连博学的主考官欧阳修都不知其所本,只得在放苏轼金榜题名后才向他讨教此语究竟出于何典。可万没想到,苏轼竟坦然直陈:“何须出处,想当然尔!”而欧阳修非但没有暗呼上当,反倒“赏其豪迈”,并称:“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本来,使用史料时胡编乱造肯定犯了读书人的大忌,苏东坡在漏了馅儿以后,按考试规矩应当立即金榜除名,但欧阳修却看到了别的东西,看到了这个人的“豪迈”,更看到了此人“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僵硬的科举考试,是历史上王朝选拔人才的制度,不知折杀了天下多少真正的人才,但如果考官确有眼力,对什么是人才、什么人有可能成为人才,有独到的认识,也能够筛选出苏东坡这样的大文豪来。
换句话说,考试是手段,不是目的,如果将考试当作目的,就会要求考生四平八稳地按应试训练的要求作文,这类作文毫无灵性可言,根本难以衡量出考生的真正水平,却往往可以不冒任何风险地获得中等以上的分数。这是在鼓励什么呢———平庸!
其实,我相信即便认为费滢的作文“跑题”的判卷者,也不会否认这是一篇比较充分地显露出学生文学才华的文章,文字清新,感受细腻,判定这孩子的作文水平是高中生里的佼佼者是不为过的。相比之下,今年高考作文当中有写诗和写古文获得满分的实例,据报道,判卷的老师们也挑出很多毛病,209字的诗更是不符合“不低于800字”的考试要求,但经过充分讨论,判卷者一致认定这不仅充分反映出了考生的语文水平,还显示出考生的个性、勇气和创造力,于是不计缺陷,仍给予满分———这就是把考试只当作手段而放在了合理的位置上。
如今,25分的作文已经是既成事实,更改的可能性看来很小。但是,我认为费滢交出了一份更好的“作文”,她写文在网上为自己的作文辩护,引发了一场货真价实的大讨论。我相信,这场讨论一定会让成千上万的教育者们来审视这篇作文,并重新思考我们鉴别、选拔人才的标准究竟如何,这比一篇满分作文的价值要大得多!

费滢的作文(根据记忆事后默写)

人情与季节

端午

前几天是端午,当我把去年的艾和菖蒲从门上拿下来,换上新的时,我听到干枯草木细微的碎裂声,闻到灰尘中混有的一种特别的香气,这是艾的味道。艾和菖蒲是两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植物,艾因为有浓烈的香气,被认为是辟邪之物,而叶子细长的菖蒲被当作神仙手里的宝剑,有青绿色的剑锋,可以用来斩妖除魔。记得小时候,每到端午,就看见每个回家的人自行车篓里都会放着束好的菖蒲和艾。而现在,我下楼时看见每个门口都空荡荡的,难道人们都忘了它们的含义?或者,只是觉得在每扇紧闭的门边摆放它们是件可笑的事情?

元宵

按照惯例,今年的元宵节我点灯到院子里走一圈。看不见和我一样点灯的人,整个院子只我一盏孤独的灯在走。又因为下雨,火光明明灭灭,显得格外微弱。回到家,电视里在说,今年夫子庙的灯市也由于雨而变得冷清。“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这是欧阳修笔下的元宵。现在,人们更宁愿呆在家里,连饭后的元宵也是草草了事,这样,他们也就忽视了这个在古人眼里相当热闹,便于交际的节日。

重阳

看过一个挺感人的故事,一个母亲病了,女儿到医院探望她,在路上想起今天是重阳,于是买了糕,糕也有登高之意,是避免灾病,是吉利的象征。糕上还插着小旗,也有辟邪的意思。后来母亲病好了,那碟糕也就一直放在那儿,没舍得吃。其实这是件小事,但里面的感情却令人动容,这样的感情,也使节日的意义更加突出,让我们知道,节日的形式其实是浓厚感情积累的结果,人们的真心祈愿,是节日的全部内容。

冬至

冬至这个名字我格外喜欢,每次我默念,都有老朋友来拜访时,听他们的脚步来到门口的幸福感觉。在古代,每到冬至这一天,皇帝都会和大臣们祭天。而老百姓在这一天会怀念老友,回忆过去。这是个温暖的节日。但当这一天,我到学校,问同学今天是什么日子,他们的表情都很冷漠,他们并不关心,也不在乎哪个节日在哪天。
我想,人们是因为感情的淡漠而忽视了节日。但更可怕的是,对感情的淡漠,对人情的疏远,使我们丧失了感知生活中在我们身边的细小事物的能力。

水晶的两面

南京市金陵中学学生费滢,曾获"全球华人少年作文写作征文大赛"金奖,文章被收 入高中语文第五册,但她参加今年高考,作文却只拿到25分,基本和自己梦想中的复旦擦肩 而过。费滢是一年前凭《平台》一文获奖的,她高三时进入复旦大学自主选拔录取名单。
但今年高考中,她的题为《人情与季节》的作文被认为离题,只拿到25分(满分60分)。征 文冠军高考作文不及格引起广泛关注,多家媒体刊登了费滢的作文原文,作家叶兆言、苏 童等对她的高考文章给予了肯定,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也引起了广泛讨论。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