薅田藨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异名

薅田藨 (《纲目》) :(《尔雅》),蛇泡竻、黑龙骨(《生草药性备要》),三月泡(《辰溪县志》),红梅消、红琐梅、过江龙、倒筑伞(《植物名实图考》),薅秧泡(《分类草药性》),牙鹰竻(《广州植物志》),倒生根、毛叶仙桥(《贵州民间方药集》),虎波草、布田菠草、播田花(《福建民间草药》),乳痈泡、鹰爪竻,种田蒲(《广西中兽医药植》),天青地白草(《江苏植药志》),细蛇凼、小还魂(《南宁市药物志》),五月藨刺、龙船藨、红花脬竻(《江西民间草药》),栽秧泡(《重庆草药》),蛇泡果(《中华内科杂志》8(4):359,1960),两头粘、五月红,陈刺波(《闽东本草》),草杨梅、仙人搭桥(《中国药植志》)。

来源

为蔷薇科植物茅莓的全草。

形态

薅田藨(花枝)

薅田藨(花枝)

茅莓(《本草拾遗》) 落叶小灌木,高约1米。
枝呈拱形弯曲,具短柔毛和倒生皮刺。
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通常3枚,有时5枚,顶生小叶菱状卵形至阔倒卵形,侧生小叶常为宽倒卵圆形,较小,具浅裂,先端钝,基部阔楔形,边缘具不整齐锯齿,上面疏生柔毛,下面密生白色短绒毛;托叶针状。
花数朵成伞房花序或短总状花序;萼片5,绿色,具绒毛;花瓣5,直立,阔倒卵形,较花萼长,粉红色或紫色:雄蕊多数;雌蕊多数,花柱宿存。聚合果球形,红色。
花期5~6月。
果期7~8月。
生长于向阳的山坡或山沟的两侧以及山路旁。
分布几遍全国。
本植物的根(薅田藨根)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采集

7~8月采收,割取全草,捆成小把,晒干。

药材

干燥花枝长约30厘米,叶片多少脱落,枝的表面红棕色或枯黄色,散生有短刺;质地坚实,断面黄白色,中央有白色的髓;叶片表面黄绿色,背面灰白色,具柔毛,常破碎不全,大多皱缩卷曲;花穗多数枯萎,花瓣多萎落不存。
气微弱,味微苦而涩。
以干燥、叶片多、无杂质者为佳。
产江苏、广西、福建、江西等地。

性味

薅田藨

薅田藨

甘酸,平。
1、《生草药性备要》:味涩酸。
2、《本草求原》:酸涩,平。
3、《岭南采药录》:味苦,微寒。
4、《南宁市药物志》:甘,平,无毒。

功用

散瘀,止痛,解毒,杀虫。
治吐血,跌打刀伤,产后瘀滞腹痛,痢疾,痔疮,疥疮,瘰疬。
1·、《生草药性备要》:除螆疥,杀虫,出汗斑,洗疳痔;浸酒治瘰疬;十蒸九晒治吐血,止牙痛。
2、《本草求原》:薳:止刀伤血。
3、《南宁市药物志》:散瘀,止痛,化痰。
治跌打,咳嗽,产后瘀痛,赤痢,热眼。

用法

【内服】:煎汤,3~6钱;或浸酒。
【外用】:捣敷、研末撒或煎水洗。

选方

1、治创伤出血:薅田藨叶晒燥,研细末,敷伤口,洁布条扎护。(《江西民间草药》)
2、治瘰疬:蛇泡竻叶捣烂敷。(《岭南采药录》)
3、治汗斑及白泡疮:蛇泡竻茎叶,烧灰,和茶油涂。(《岭南采药录》)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