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手目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起源

始新世的蝙蝠翼膜已经与现代类型相近,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期。翼手目可能起源于类似食虫目的最原始的真兽类。

进化

虽然有一些学说认为翼手目的两个亚目有不同的进化线路(大蝙蝠亚目与灵长目亲缘非常近,小蝙蝠亚目与食虫目亲缘近)。但以目前从DNA的分析认为,蝙蝠的两个亚目是从同一个来源所演化而来。甚至发现,有些小翼手目的蝙蝠的血缘更亲近于某些大翼手目的蝙蝠。 并且相信两个亚目都是从会飞行的祖先演化而来。
翼手目的动物在四肢和尾之间覆盖着薄而坚韧的翼膜可以像鸟一样鼓翼飞行,这一点是其他任何哺乳动物所不具备的,为了适应飞行生活,翼手目动物进化出了一些其他类群所不具备的特征,这些特征包括特化伸长的指骨和连接其间的皮质翼膜,前肢拇指和后肢各趾均具爪可以抓握,发达的胸骨进化出了类似鸟类的龙骨突,以利胸肌着生,发达的听力等。

特征

翼手目动物能持久飞行。前肢特化成翼,掌骨和指骨除第一指外,均特别延长;前后肢与体侧张有弹性的飞膜,后肢扭转,膝向背侧;第一指不包在翼膜内,很短,该指的爪和后足各趾的爪都很发达,呈钩状,便于将身体倒挂着休息。耳廊相当大,许多种类有发达的耳屏;大多数种类有长尾,完全或部分地包被于股间膜之间,这些游离膜以起自跟部的软骨或骨质距所支持;许多种类沿距的基部有延展的小片皮膜称距缘膜。乳头有1对,位于腹部。它们的头骨愈合程度很高,轻而坚固,吻部较短,听泡特别膨大,颌间骨通常发育不良甚或缺失。牙齿属于异型齿,比典型的原始兽类缺少第一对门齿及第一对前臼齿,下门齿非常弱小,犬齿(特别是上颌的)较大,为典型的肉食型牙齿;原始的第二、三对前臼齿为小前臼齿,呈圆锥形,仅有单一齿尖,最后一对前臼齿为大前臼齿,其齿尖几乎达到犬齿的高度,可作为翼手目动物的特征;典型臼齿的齿冠有“w”形的切缘,具二枚齿根。

习性

翼手目动物为夜行性,其中以昆虫为食的种类在不同程度上都有回声定位系统,因此有“活雷达”之称。借助这一系统,它们能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中飞行和捕捉食物,在大量干扰下运用回声定位,发出超声波信号而不影响正常的呼吸。它们头部的口鼻部上长着被称作“鼻状叶”的结构,在周围还有很复杂的特殊皮肤皱褶,这是一种奇特的超声波装置,具有发射超声波的功能,能连续不断地发出
翼手目 翼手目
高频率超声波。如果碰到障碍物或飞舞的昆虫时,这些超声波就能反射回来,然后由它们的大耳廓所接收,使反馈的信息在它们的大脑中进行分析。这种超声波探测灵敏度和分辩力极高,使它们根据回声不仅能判别方向,为自身飞行路线定位,还能辨别不同的昆虫或障碍物,进行有效的回避或追捕。
在气候温和的中纬度地带生活的翼手目动物大多具有季节性迁飞的习性,并且能选择适当的隐蔽所进入冬眠,冬眠时体温可以降低到与环境温度相一致。翼手目动物在秋季交配时并不发生受精卵,精子在雌兽的生殖道里过冬,而春季交配时则排卵受精同时进行。在温带地区,一般每年仅产1胎,每胎产1一2仔,有时产3仔。

分布

翼手目动物是兽类中仅次于啮齿目的第二大类群,除两极和某些海洋岛屿之外,分布遍及全球,尤其是热带亚热带的种类与数量最多。它们可以大体上分成大蝠类和小蝠类两大类,大蝠类分布于东半球热带亚热带地区,体形较大,身体结构也较原始。它们的化石,除了在欧洲的渐新世中新世地层中找到过一些以外,在别的地区还没有发现过。
翼手目 翼手目
小蝠类分布于东、西半球热带、温带地区,体型较小,身体结构更为特化。最早在欧洲和北美洲的中始新统地层中已发现带有发育很好的翅膀的小蝠类化石。它们的化石也比较稀少,但在更新世洞穴堆积中往往会有大量的发现,例如在北京周口店就发现有更新世的长翼蝙蝠、菊头蝠等。

食性

翼手目动物的食性相当广泛,有些种类以花蜜、果实等植物性食物为食,有的可以捕食鱼、青蛙、昆虫,吸食动物血液,甚至捕食其他翼手目动物。一般来说,大蝠类主要以植物果实、花蜜等为食,而大多数小蝠类则以捕食昆虫为主。

分类

本目种类繁多,现存19科,175属,942种。在哺乳动物中其种数仅次于啮齿目。除两极外,分布几遍全球。中国约有29属,90种。
(1)大蝙蝠亚目(Megachiroptera):体一般较大,第1、2指有爪,眼大,臼齿齿面平滑,具有纵沟。除个别种类外,一般无回声定位能力。一般以果实为食,对果园有害,有的以花蜜和花粉为食,分布于东半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如狐蝠、果蝠犬蝠等。
(2)小蝙蝠亚目(Microchiroptera):体较小,仅第1指具有爪,眼小。臼齿具锐齿尖。耳
翼手目骨骼 翼手目骨骼
廓外一般有耳屏。能发出超声波,有回声定位能力。一般以昆虫为食,对人类有益,如蝙蝠、大耳蝠菊头蝠蹄蝠、鼠耳蝠等。此外,有少数特化为能吸牛、马或人血的吸血蝠,食鱼的食鱼蝠,还有吃花蜜和花粉的长鼻蝠等。本目种类较多,全世界约有900种,仅次于啮齿目
蝙蝠科小蝙蝠亚目下的一科,约有300多种。
蝙蝠科棕蝠属 梓蝠属 伏翼属 拟伏翼属 长翼蝠属 宽耳蝠属 南蝠属 山蝠属 长耳蝠属 斑蝠属 黄蝠属 扁颅蝠属 蝙蝠属 鼠耳蝠属 毛翼管鼻蝠属 管鼻蝠属 彩蝠属
狐蝠科长舌果蝠属 小长舌果蝠属 犬蝠属 狐蝠属 果蝠属 球果蝠属
菊头蝠科:菊头蝠属

化石

翼手目拇指短而游离,腰带及后肢弱,相对较短;头骨吻部较短,矢状脊发达,听囊大。门齿弱,犬齿尖利,上臼齿有W型外脊,下臼齿三角座高,跟座低,臼齿结构与原始食虫类者极为相似。牙齿数目22~38个不等,齿式有重要的分类意义。
迄今,翼手目的两个亚目都有化石发现。其中,大翼手亚目(Megachiroptera),化石仅零星发现在欧洲渐新世中新世,起源不清。小翼手亚目(Microchiroptera),化石种类较多。
翼手目 翼手目
翼手类起源于食虫类,可能在古新世时已能飞行。但由于它的骨骼脆弱,生态特殊,化石保存较少,因此整个翼手目的系统发育历史还不清楚。
最早的翼手目化石发现在中始新世,包括北美的第二指仍处游离状态食指伊神蝠(Icaronycteris index)和德国的类树鼩古蝠(Palaeochiropteryx tupaiodon)。它们分属两绝灭科,都保存有完整骨架及印模,表明已完全适应飞行。新生代中期的翼手类化石,主要发现在欧洲,如法国渐新世的库尔西磷矿蝙蝠动物群等,现在已知绝灭属约20余。新生代晚期,主要为第四纪时,蝙蝠化石较多,约有50余现生属的化石材料发现在世界各地的洞穴裂隙堆积中。
中国最早的蝙蝠化石为发现在山东临朐山旺的意外山旺蝠(Shanwangia unexpectuta)。第四纪时,北京周口店洞穴堆积中找到翼手类化石有8属10种。另外,近年来在江苏安徽等上新世裂隙中也找到不少完整的蝙蝠化石。

分科

翼手目动物共有19科,即:狐蝠科Pteropodidae(168种)、鼠尾蝠科Rhinopomatidae(3种)、鞘尾蝠科Emballonuridae(49种)、混合蝠科Craseonycteridae(1种)、兔唇蝠科Noctilionidae(2种)、裂颜蝠科Nycterididae(12种)、巨耳蝠科Megadermatidae(5种)、菊头蝠科Rhinolophidae(62种)、蹄蝠科Hipposideridae(60种)、叶口蝠科Phyllostomatidae(139种)、妖面蝠科Mormoopidae(8种)、吸血蝠科Desmodontidae(3种)、筒耳蝠科Natalidae(4种)、狂翼蝠科Furipteridae(2种)、盘翼蝠科Thyropteridae(2种)、吸盘足蝠科Myzopodidae(1种)、蝙蝠科Vespertilionidae(330种)、髭蝠科Mystacopidae(1种)和犬吻蝠科Molossidae(88种)。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