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春崖角藤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形态特征

多年生附生藤本。幼茎深绿色,腹面扁平,生少量不定根、贴附于地面腐殖质层或树干苔藓层,背面圆形、串珠状或节节状,每节长1-2厘米,粗5-7毫米,节与节相连之处极缢缩,粗仅1-2毫米,每节具3个外凸的半月形叶痕;叶柄细长,长4-6厘米,叶片干时膜质,披针形,长渐尖,基部楔形,不等侧,全缘,长8-10厘米,宽2.2-3.8厘米,I级侧脉4-5对,II级侧脉不明显,有网状细脉。成熟茎绿色,腹面黄白色、扁圆形,节间长1.5厘米,两侧生紧贴于树皮上的肉质气生根(长1-2厘米,也有长达18厘米的);分枝常短,节间长7-8厘米。叶二列,叶柄长20-25厘米,基部粗约1厘米,绿色,腹面具槽,背面圆形,芽时具膜质叶鞘,后脱落,顶部关节长约1厘米;叶片薄革质,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0-27厘米,宽5-12厘米,表面绿色,背面淡绿色,干后均变黑褐色,先端渐尖至尾状渐尖,基部斜圆形,一侧略下延;不等地羽状深裂,每侧裂片2-3,或一侧全缘,另一侧2-3裂,裂弯与中肋相距2-3厘米;或花枝叶片羽裂,其它全缘;也有全株叶片全缘的;I级侧脉9-10对,鲜时表面下凹,背面隆起;II级侧脉多数,较细弱,均斜伸,近边缘向上弧曲并连结,网脉极不明显。花序生于分枝近顶部节腋,柄长12-14厘米,绿色,圆柱形,直立。佛焰苞淡黄绿色,早落,遗有高约5毫米的草黄色斜环形苞痕。肉穗花序无梗,长12-13厘米,圆柱形,上下近等粗,鲜时粗2-3厘米,干后粗8-10毫米,先端钝圆,基部斜,花两性:雄蕊4,花丝几不存在,花药贴生于子房周围的上部,稍外露,果时宿存,花粉灰白色;子房绿白色,顶平、五边形、宽4毫米、向下楔形,长8毫米,柱头长圆形,黄褐色,无柄,稍外凸,胚珠多数,长圆形,珠柄纤细,着生于由隔膜(从基底上升的)形成的侧膜胎座上。浆果彼此分离至基部,桔红色,顶部黄绿色,倒圆锥状,长6毫米,顶部粗4毫米,具4-6条钝棱,果皮肉质、厚、多汁,种子多数。花期9-11月,果翌年6-7月成熟。

分布

中国国特有。产云南西南部至南部,模式标本采自绿春黄连山。

生境

附生于海拔1700-2150米的常绿阔叶林和苔藓林的大树干上。

相关类群

粗茎崖角藤Rhaphidophora crassicaulis
爬树龙Rhaphidophora decursiva
狮子尾Rhaphidophora hongkongensis
毛过山龙Rhaphidophora hookeri
莱州崖角藤Rhaphidophora laichouensis
上树蜈蚣Rhaphidophora lancifolia
绿春崖角藤Rhaphidophora luchunensis
大叶崖角藤Rhaphidophora megaphylla H. Li
大叶南苏Rhaphidophora peepla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