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模眶灯鱼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物种信息

相模眶灯鱼(D. chrysorhynchus)又称金鼻眶灯鱼
世界分布:中西太平洋
地理分布:分布于西中太平洋热带及亚热带海域包括东海、日本、夏威夷及中国台湾等。中国台湾则发现于西南部、东部及东沙群岛等周边水域。
濒危状态:不在IUCN濒危名单中
栖息环境:近海沿岸
栖息深度:10 - 587米
最大体长:8 cm
有毒鱼类:否
经济性:否
食用鱼类:否
观赏鱼类:否

形态特征

体延长,侧扁,后部略细。头中等大。吻短,钝圆。眼大。口大,上颌骨狭长而延伸至前鳃盖后缘,末端不扩大;上下颌、锄骨、腭骨均具齿带。体被大而薄圆鳞,易脱落;侧线平直。背鳍单一,位于体中部,具软条14-16,后部另具一脂鳍;臀基底略等于背鳍基底,具软条14-16;尾鳍叉形,尾鳍副鳍条柔软。各部位之发光器位置于下:眶前发光器(Ant)无;鼻部背位发光器(Dn)小而圆形,在鼻器后背方;鼻部腹位发光器(Vn)狭长,如新月形,向后延伸不及瞳孔前缘,Dn与Vn相连,与眼眶间具较大黑色素组织;眶下位发光器(So)无;鳃盖位发光器(Op)2个,位于前鳃盖后缘下方,Op1明显较Op2小,均在眼眶下缘纵线之下;被架位发光器(Br)3个;胸鳍上方发光器(PLO),距侧线比距胸鳍基部远,其下方有一大于PLO约3-4倍的发光鳞;胸鳍下方发光器(PVO)2个,两者与PO1成一斜线;胸部发光器(PO)5个,PO1与PO2的距离为PO列中最大,PO4位置升高,与PVO2在一水平线上;腹部发光器(VO)5个,VO3位置最高;腹鳍上位发光器(VLO)位于腹鳍和侧线之间,较接近腹鳍基部;臀鳍上方发光器(SAO)3个,三者排列呈斜线状;体后侧位发光器(Pol)1个,在脂鳍下方,与侧线距离约发光器直径的2-2.5倍处;臀鳍前部发光器(AOa)6个,AOa1位置升高,但不超过SAO2,AOa6亦升高,六者排列呈浅弧形;臀鳍后部发光器(AOp)5-6个,沿尾柄腹侧水平状排列;尾鳍前位发光器(Prc)4个,四个依次升高呈半弧形排列,Prc4在侧线下方约发光器直径的2倍处。尾部发光腺无。

栖所生态

大洋性中、底层巡游鱼类,具日夜垂直分布习性,白天一般栖息于200-587公尺以上,晚上则上游至水深10-100公尺附近处觅食,以小虾等甲壳类为食。

渔业利用

一般以底拖网捕获,不具食用经济价值,通常做为下杂鱼用。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