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玡榆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高达20米,胸径60厘米;树皮淡褐灰色,裂成不规则的长圆形薄片脱落;一年生枝幼时密被柔毛,后逐渐脱落,小枝无木栓翅及膨大的木栓层;冬芽卵圆形,芽鳞背面被覆部分有毛。叶宽倒卵形、长圆状倒卵形、长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长6-18厘米,宽3-10厘米,先端短尾 状或尾状渐尖,基部偏斜,楔形、圆或心脏形,叶面密生硬毛,粗糙,沿主脉凹陷处有柔毛,叶背密生柔毛;沿脉较密,边缘具重锯齿,侧脉每边15-21条;叶柄长1-1.5厘米,密被长柔毛。花在去年生枝上排成簇状聚伞花序。翅果窄倒卵形、长圆状倒卵形或宽倒卵形,长1.5-2.5厘米,宽1-1.7厘米,两面及边缘全有柔毛,或果核部分毛密、果翅毛疏或近无毛,果核部分位于翅果的中上部,上端接近缺口,宿存花被无毛,上端4裂,裂片边缘有毛,果梗长1-2毫米,被短毛。花果期3月下旬至4月。

植物形态

生长习性

阳性树种,能适应酸性土、中性及微碱性土,石灰岩及非石灰岩山地均能生长。分布区夏季受东南季风的影响,气候温暖湿润;冬季受大陆性气流的袭击,气候较寒冷干燥。年平均温15℃,1月平均温1.8℃,7月平均温28℃;年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集中在6、7、8三个月;相对湿度夏秋在70%以上,冬春偏低。土壤为石灰岩发育的中性粘土或钙质土,pH值6.5—7.5。琅玡榆根系发达,耐干旱瘠薄,能生于岩石裸露、土层浅薄的立地条件,但在土层深厚、肥沃之处生长较快。为喜光树种,林内被压树生长不良。

物种分布

分布于安徽滁县琅玡山(模式标本产地)及江苏句容宝华山海拔150-200米地带。

栽培技术

播种繁殖,种子失水后寿命较短,采后宜即播种,或在低温下和以湿沙贮藏,次年春播种。造林宜选择土层深厚疏松的山麓坡地。

保护措施

生存现状
分布面积窄小,数量甚少,如在安徽琅玡山,约有大小30余株,胸径30厘米以上的母树仅5株,林下幼树处于被压状态,急需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实施措施
滁州琅玡山现为风景旅游区,由于游人众多,林下幼树、小苗常遭践踏和破坏,应加强对现有母树的保护和幼树的抚育管理,并采种繁育,扩大种植。

实用价值

1、琅玡榆为中国特有种,对研究植物区系及种质保存有一定意义;
2、木材坚实,纹理直,耐火用,可作家具、车辆、器具、室内装修等用材;
3、阳性树种,能适应酸性土、中性及微碱性土,石灰岩及非石灰岩山地均能生长,可选为淮河以南、长江下游的造林树种。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