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渐之石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作品原文

渐渐之石,维其高矣,山川悠远,维其劳矣。武人东征,不皇朝矣。(1)
渐渐之石,维其卒矣,山川悠远,曷其没矣。武人东征,不皇出矣。(2)
有豕白蹢,烝涉波矣,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武人东征,不皇他矣。(3)

诗歌题解

这首诗描写出征将士感叹道途艰险,跋涉劳顿。

注释译文

作品注释

(1)渐(chán)渐:山石高峻。
劳:通“辽”,广阔。
武人:指将士。
不皇朝:无暇日。
(2)卒:山高峻而危险。
曷其没矣:什么时候可以结束。矣,感叹词。
不皇出:只知不断深入,无暇顾及出来。
(3)有豕白蹢(dí),烝(zhēng)涉波矣:天象。夜半汉中有黑气相连,俗称黑猪渡河,这是要下雨的气候。蹢,兽蹄。
月离于毕:天象。月儿投入毕星,有雨的征兆。
滂沱:下大雨的样子。
不皇他:无暇顾及其他。

作品译文

巉巉石崖壁,矗立多么高呀。山遥水又远,跋涉真辛劳呀。将士向东进,出发无暇等破晓呀。
巉巉石崖壁,矗立多么陡呀。山遥水又远,何处是尽头呀。将士向东进。深入无暇顾退走呀。
有猪是白蹄,成群蹚水波呀。月亮近毕星,就怕雨滂沱呀。将士向东进,无暇他顾快通过呀。

相关简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 有《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共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周颂》三十一篇,《商颂》五篇,《鲁颂》四篇,共有诗40篇。这些诗篇,就其原来性质而言,都是歌曲的歌词。《风》,《雅》,《颂》的划分,主要是因为音乐的不同。《风》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其地域除《周南》,《召南》产生于江,汉,汝水一带外,其余均产生于从陕西到山东的黄河流域。雅是王畿之乐,这个地区周人称之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大雅》,《小雅》之分,众说不同,大约其音乐特点和应用场合都有些区别。《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在家族内部小型宴会上唱的雅歌,是周文王回到周国后准备献给商纣王而收集的歌舞队伍,作为献给商纣王的礼物,在送别这支歌舞队伍时,周文王唱了这首送别歌。周文王把商纣王形容为已经淹没于水中的大石,没有多久,他就会全部被水淹没。所以去朝见他的时候,不用害怕他,也不会恐惧去朝见他。在歌的第三段中,周文王作了预言,一旦月亮进入、并且离开西方毕宿星区之时,就会有滂沱大雨,而这个滂沱大雨将会使已经淹没在水中的大石彻底淹翻,那时,将是全天下老百姓的幸福之日。
毛诗序》认为“《渐渐之石》,下国刺幽王也。戎狄叛之,荆舒不至,乃命将率东征,役久病于外,故作是诗也”。这里认定了三个问题:一、定此篇是诸侯国所作;二、定为刺幽王而作;三、为东征荆舒因役久而作,荆舒,即楚及其属国群舒。因周幽王时代无东征楚役的记载,所以后世学者多不取刺幽王与征楚的说法,而是就诗论诗,不确切地指明其人其事,朱熹说:“将帅出征,经历险远,不堪劳苦而作此诗也。”(《诗集传》)这一说法颇有代表性。
这首诗的情调酷似《诗经》中的“国风”,可能是下级军官所作,自述东征劳苦,似是途中之作,重在叙述行军艰难而紧张,并没有《毛诗序》所说“役久”的意思。全诗三章,以赋叙事抒情,头两章叠唱,意思相仿,诗人在急行军途中,迎面映入眼的是陡崖峭壁,挡住队伍的去路,忍不住惊呼道“维其高矣”、“维其卒矣”。头两句写所见,中间两句写所感,叹惋山川遥远,跋涉攀援,步步维艰,疲劳不堪,十分盼望抵达目的地。然而“山川悠远”,不知道何日才能走到。最后两句点题,交代急行军。“武人东征”一句贯穿全诗,三章都有,点明抒情主体与事件。首章“不皇朝矣”句,说明行军紧急,起早摸黑,天不亮就上路。马瑞辰认为“不遑朝者,甚言其东征急迫,不暇至朝也”(《毛诗传笺通释》)。第二段“不皇出矣”句蕴藏着更多难言的痛苦,行军紧迫,不断深入,无暇顾及以后能否脱险。也就是说至此生命已全置之度外。
第三章诗人笔锋一转,突然伸向天空,描写星空气象,与首章“朝矣”句相应,暗示是夜晚行军。朱熹说前四句“豕涉波,月离毕,将雨之验也”(同前)。这可能是诗人引用已有的气象民谚。近人闻一多指出:“豕涉波与月离毕并举,似涉波之豕亦属天象,《述异记》曰:‘夜半天汉中有黑气相连,俗谓之黑猪渡河,雨候也。’《御览》引黄子发《相雨书》曰:‘四方北斗中无云,惟河中有云,三枚相连,如浴猪狶,三日大雨。’与《诗》之传说吻合,是其证验。《史记·天官书》曰:‘奎为封豕,为沟渎。’《正义》曰:‘奎……一日天豕,亦曰封豕,主沟渎……荧惑星守之,则有水之忧,连以三年。’《易林·履之豫​》诗曰:‘封豕沟渎,水潦空谷,客止舍宿,泥涂至腹。’此与《诗》所言亦极相似,是《诗》所谓豕白蹢者,即星中之天豕,明矣。”(《周易义证类纂》)依闻一多的说法,天豕为二十八宿之一的奎星,奎由十六颗星组成,所以说“烝涉波”,烝,众多的意思。杨慎《古今谚》中“谚语有文理”条也说:“天河中有黑云,谓之黑猪渡河,主雨。”可与此相参证。“月离毕”说的是月亮靠近毕宿,古人同样视为下雨的征兆,《尚书·洪范》说:“月之从星,则以风雨。”此星即指毕星。应劭《风俗通义》说:“雨师者,毕星也。”其下即引用此诗“月离”两句为证。《晋书·天文志》也说“月行入毕多雨”。所以这首诗前四句是引气象民谚,预兆将有滂沱大雨。俾,使的意思,点明尚未发生,姚际恒《诗经通论》引姚炳的说法“将雨、既雨,诸说纷如”,实际上诗中原本是说“将雨”,而不是“既雨”,这个意思已经很明显了。正因为诗人担心遭遇滂沱大雨,行军难上加难,一心一意只想加速行进,无暇顾及其他,所以才说“不皇他矣”。三个段落的末句意思递进,旅途的苦情、忧虑一层深过一层。

作者简介

《诗经》的作者群,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外,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这些民间歌谣是如何集中到朝廷来的,则有不同的说法。汉代某些学者认为,周王朝派有专门的采诗官,到民间搜集歌谣,以了解政治和风俗的盛衰利弊;又有一种说法,这些民歌是由各国乐师搜集的。乐师是掌管音乐的官员和专家,他们以唱诗作曲为职业,搜集歌谣是为了丰富他们的唱词和乐调。诸侯之乐献给天子,这些民间歌谣便汇集到朝廷了。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