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细蛾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形态特征

成虫有冬型和夏型之分。夏型体长2.7—3石 mm,平均 3.2 mm,翅展8-10 mm,平均 9.lmm。冬型体长 3.6-4.8 mm,平均 4.3 mm。雌虫体长及翅展略小于雄虫。体银白色,有黄铜色花纹。触角细长,常近体长。下唇须直而略向上翘。前翅狭长,端部较尖,翅基1/2翅处银白色,近中室处有 1个圆形小铜斑,端部 1/2有 3条铜色波状横带;在此横带外侧有黑褐色饰边,前2条横带向基部弯曲,后2条与前缘几乎垂直;翅外线中部有长形黑斑。后翅特别狭长,灰褐色,缘毛特别长,色淡。足银白色,胜节、谢节外侧有不等长的灰褐色和白色间断斑,冬型蛾色暗,4条铜色波状横带均匀分布在前翅上,近翅基的一条横带稍短,近翅中室无圆形小钢斑。卵扁圆形,乳白色,有网状花纹,卵四周有扁边,如帽缘状。幼虫老熟幼虫体长 3.8-5.2 mm,平均 4.4 mm。淡黄色。腹部各节背后有 1个近三角形黑斑。初龄幼虫白色,无足;胸部特别发达,长度几乎占全体之半;头扁,三角形,褐色;上颚向前突出,如2个圆盘锯状。幼虫5龄,各龄头壳宽分别为1.5—1.6,2、.2一2.3, 3.3-3.6, 3.6—3.8, 4.9—6.lmm。 4龄以后,上颚正常,有胸足和腹足,胸足细小。在各龄幼虫脱皮初期,虫体色谈,以后颜色逐渐加深。幼虫体上有稀疏细长毛。 蛹长5.6-7.3mm,平均6.2mm。黄褐色,前端尖。触角几乎长及腹部主端。

生物学特性

此虫1年发生3代,以成虫在老树皮下、他表土缝中或向阳墙缝窗缝中越冬。第二年4月中旬杨树芽萌动时成虫开始产卵。各代成虫期分别为6月上旬至6月下旬,7月中、下旬至8月中旬,9月中、下旬到翌年4月底、5月初。幼虫危害期分别为4月中、下旬到6月中旬,6月中、下旬到7月底,8且到9月上、中旬,以第一代发生最为严重。 成虫白天静伏在叶背或树缝内,夜间出来活动。清晨交尾产卵。第一、二代多在叶背产卵。一般1叶产卵1粒。少数产2—3粒。4月下旬,初孵幼虫咬破卵壳底部,直接蛀人叶内危害。幼虫蛀入叶片后不再转移。历或用天左右。被害处近圆形,稍隆起,不变色。4龄以后大量取食叶肉,仅留上、下表皮及叶脉。透过表皮可见筛网状虫班,近椭圆形,如豆瓣。幼虫在叶内吐丝将叶背表皮拉紧,被害处中间呈一纵格。近老熟时幼虫用丝将虫粪集中缠成一团。化蛹前吐丝将虫体末端固定。5月下旬出现蛹。6月上旬出现成虫。成虫羽化时将半个婉壳拖出叶外。成虫羽化高峰在4一8时和17-19时。雌、雄性比为1:1.2也雌蛾寿命最短4天,最长8天,平均5~7天;雄蛾寿命最短2天,最长6天,平均4.6天。成虫多在羽化当天或第H夭4—8时交尾,持续时间约半小时。成虫一生只交尾1次。雌虫产卵量最多61粒,最少2粒,平均用.3粒。 天敌捕食性天放有瓢虫及食虫螨等。寄生性天敌有寡节小蜂科Pnigalio sp.3种,Diglypnus Sp.1种,金小蜂科 Pachymeuron sp.2种和跳小蜂科多胚桃小蜂。其中以多胚跳小峰寄生率最高,达26.8%。此种跳小蜂寄生在4龄以后的幼虫体内,每一细蛾幼虫体内寄生有跳小蜂12-22头。此蜂近化蛹时,细蛾体躯内含物全部被食光,只留一而透明的体壁及头壳。此种跳小蜂对柳钢蛾的数量起着很大的抑制作用。另外,病菌在卵期和幼龄幼虫期寄生率也较高。

防治方法

l.冬季在林地、苗圃和果园清扫落叶,集中烧毁,以消灭越冬蛹和成虫。如遇天敌昆虫寄生率高的林地,也可将扫集的落叶于早春撒到寄生率低的林地。 2.化学药剂防治一般年份第一代细蛾幼虫潜叶期较整齐,可抓住初孵幼虫这个关键时机,喷洒 50%杀螺松乳油 1000-2000倍液,或 50%对硫磷乳油 2000信液,或叙%氧化乐果乳油1000—2000倍液,或50%马拉松乳油1000—2000倍液。 3.成由出现期,可设黑光灯诱杀。或在集中连片的林地、果园,施放“741”插管烟雾剂,用药量 7.5—10.5 kg/ha,均可取得良好效果。 4.保护和利用天敌细蛾有多种天敌,捕食性的有胡蜂、食蚜虹、瓢虫等,均能捕食幼虫和蛹;寄生性的有跳小蜂、小英蜂、姬蜂、杆状细菌等,能寄生幼虫、蛹。如利用金纹细蛾桃小蜂防治第三代金纹细蛾,寄生率高达50%。由此可见,利用天敌昆虫防治细蛾是有前途的。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