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枢强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个人简历

李枢强,博士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学科:动物学 
1965年5月生于河北保定,1998年在德国霍恩海姆大学获自然科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动物分类学报》主编,中国动物学会蛛形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1998年后任德国戴姆勒 · 奔驰基金会会士(Fellow)。 
李枢强研究员主要从事无脊椎动物形态分类学、分子系统学、DNA分类学、动物地理学和无脊椎动物的物种多样性研究。2002年后的主要成果包括:在形态分类学方面,首次在科学上新发现蛛形纲蜘蛛目和甲壳纲端足目等无脊椎动物代表类群1个新科、12个新属、186个新种,首次在中国新发现蛛形纲蜘蛛目5个新纪录科,并主要基于模式标本对中国蜘蛛572个已知种进行了重新修订、报道新异名63个、新组合22个;在分子系统学方面,基于分子证据对蜘蛛目皿派蛛、端足目钩虾属等类群的系统发育和进化提出新的见解,解决了以往形态分类学无法解决的问题;在DNA分类学方面,提出运用神经网络(Neural Networks)方法鉴定物种,并证实这一方法优于目前通用的基于遗传距离进行比对的方法;在动物地理学方面,应用PAE方法把中国划分为青藏高原、西北、东北、华中和华南5个区域,这一结果与板块构造理论和中国的地质历史相互印证,是应用现代动物地理学分析方法对中国动物地理格局研究的重要更新。
目前在研的项目包括《南水北调工程与血吸虫病北移的可能性》,《热带雨林片断化与蜘蛛多样性的关系》,《洞穴无脊椎动物及其保护》,《DNA分类学以及重要物种DNA分类数据库的建立》等。
2002年后发表SCI论文68篇(其中63篇为通信作者)、国内核心期刊(CSCD)论文53篇、其它论文43篇,包括发表在本领域高影响因子期刊的一批论文,如Systematic Biology,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Journal of Biogeography, Journal of Zoological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ary Research等。 
1999年起开始指导研究生。毕业研究生去向目前局限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 如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等。已经毕业的16位博士研究生中有2位晋升为正教授,4位晋升副教授或副研究员。

研究领域

对蛛形纲蜘蛛目在内的部分无脊椎动物类群有浓厚的兴趣。目前的研究领域主要在于无脊椎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形成机制(含物种形成机制)等。

获奖及荣誉

1998年作为独立获奖人在德国荣获科诺尔科学大奖。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承担科研项目

目前主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横断山区皿蛛科蜘蛛的分类学和物种形成机制研究》

代表论著

近5年发表学术论文131篇,其中SCI论文75篇 (68篇为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还包括发表在本领域高影响因子期刊的一批论文,包括 Systematic Biology (影响因子8.802,通信作者) 1篇、Journal of Biogeography (影响因子4.566,通信作者) 1篇、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影响因子3.871, 通信作者) 3篇、Journal of Chemical Ecology (影响因子2.327, 通信作者)1篇、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影响因子2. 098, 通信作者)1篇、Journal of Zoological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ary Research (影响因子1.764,通信作者) 1篇。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