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配藜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形态特征

杂配藜植株

杂配藜植株

茎,叶,花,果实,种子
1、茎。高40--120cm。茎直立,具淡黄色或紫色条棱。
2、叶。叶宽卵形至卵状三角形,两面均呈亮绿色,基部圆形、截形或略呈心形,边缘掌状浅裂,轮廓略呈五角形;上部叶较小,多呈三角状戟形。
3、花。花两性兼有雌性,排成圆锥状花序;花被裂片5;雄蕊5。
4、果实。胞果双凸镜状。
5、种子。种子直径通常2--3mm,黑色,表面具明显的圆形深洼或呈凹凸不平。

植物形态

本段内容由 中国植物图像库(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提供并参与编辑

地理分布

原产地:欧洲及西亚;现广布于北半球温带及夏威夷群岛。
中国分布现状: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北京、山东、浙江、陕西、山西、宁夏、甘肃、湖北、四川、重庆、云南、青海、西藏、新疆。
入侵时间及地点:1864年采自河北省承德。

栽培技术

传播途径

本种通过鸟和家畜携带散播,也可通过农业生产活动,以及运输过程中无意散播。

为害特点

为最常见的农业、园艺和蔬菜作物田地中的杂草之一。在农田中与作物竞争水源,降低产量;幼苗可做家畜饲料,但大量食用会引起猪羊等硝酸盐中毒。

控制方法

开花前拔除。由于该种种子有休眠的特性,在整个生长季都可发芽生长,因此必须反复铲除。大多数除草剂对该种都有效,但有些群体对三嗪(triazine)类除草剂有抗性。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