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针叶茜草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植物形态

叶4片轮生,革质,叶柄长1-9厘米,被倒向小刺状糙毛;叶片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2-9厘米,宽0.5-2(3)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浅心形至近圆形,全缘,边缘反卷,被倒向小刺状糙毛,表面绿色,有光泽,背面淡绿色,两面脉上均被糙毛或短硬毛,基出脉3,在表面凹下,背面凸起。聚伞花序排成大而疏散的圆锥花序,顶生和腋生;总花梗长而直立。花梗直而纤细,长约5毫米;小苞片披针形,长3-5毫米;花萼筒近球形,无毛;花冠辐状,黄绿色,筒部极短,檐部5裂片宽三角形;雄蕊5,着生于花冠喉部,伸出;花柱2裂,柱头头状。果实球形,直径4-5毫米,成熟后黑色,通常2室发育,呈双球形,无毛。种子2粒。花期5-6月,果期8-9月。

产地分布

秦岭南北坡均产。生于海拔600-1820米间的山沟、山坡林下、河滩草地与农田边。分布于陕西、甘肃、湖北、台湾、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

用途

根去皮可治牙痛,叶汁可治白癣。

]药物应用鉴别b]

作为茜草使用的还有:
1.大叶茜草Rubia schuman-niana Pritz,为四川茜草的主流品种,云南、广西也作茜草使用。
2.披针叶茜草R. lanccolata Hayata四川、贵州将根、藤一起收购当茜草使用,福建、广西、陕西南部也作茜草使用。
3.钩毛茜草R. oncotricha Hand.-Mazz.云南作茜草收购。
4.红花茜草R. podantha Diels 形态与上种相似,云南丽江、大理地区当茜草收购。
5.膜叶茜草R. membranacea (Franch.)Diels 四川、云南、陕西南部民间以根作茜草使用。
6.金剑草R. alata Wall. 四川、贵州当茜草使用。
7.林茜草R. sylvatica Nakai东北地区当茜草收购。
8.狭叶茜草R. truppeliana Loes山东烟台当茜草使用。
9.光茎茜草R. wallichiana Dence.云南当茜草使用。
10.卵叶茜草R.ovatifolia Z.Y. Zhang四川、陕西南部当茜草使用。
11.洋茜草R.tinctorum L.新疆作茜草收购使用。

临床运用

用于血热妄行之多种出血证。茜草性寒入血分,能凉血止血,且能化瘀。凡血热妄行之出血证均可选用,兼瘀者尤宜。治血热咯血、吐血、衄血、尿血等证,轻者单用,重者可配小蓟、白茅根、山栀子等,以增强凉血止血之功,方如《十药神书》十灰散。治大肠蕴热之肠风便血,常配黄芩、地榆、槐角等药,以清肠凉血止血。治血热崩漏,常配生地、生蒲黄、侧柏叶等药,以凉血止崩;若气虚不摄,冲任虚损,漏下不止者,再配炙黄芪、山萸肉、乌贼骨等药,以补气摄血,收涩固脱。 用于瘀血经闭,产后瘀阻腹痛,跌打损伤肿痛,兼热者尤宜,因茜草有活血法瘀之功且能凉血。治瘀血经闭,可单用,或配丹参、赤芍、当归等药同用,则可增强活血通经作用;若为血枯兼瘀之经闭,又当配制首乌、熟地黄、川芎等,以养血活血通经。治产后瘀阻腹痛,属热者,常配败酱草、红藤、赤芍等药,以清热化瘀止痛;属寒滞者,常配当归、川芎、炮姜等药,以散寒暖宫、化瘀止痛;兼气虚血亏者,常配炙黄蔑、人参、当归等药,以补虚化瘀。治跌打损伤瘀肿,常配红花、川断、骨碎补等药,以活血消肿疗伤。 用于风湿痹痛。茜草活血通经,故亦治风湿痹痛,若属热痹者,常配忍冬藤、络石藤、秦艾等药,以清热通络止痛;属风寒湿痹者,又当与川乌、独活、海风藤等同用,以祛风除湿、散寒通痹。 用于黄疸。茜草凉血清瘀热而退黄,用治湿热黄疸,可配茵陈、山栀、大黄等药,以清热凉血,利湿退黄。 用于疮痈,痔肿。茜草能凉血化瘀以消散疮痈,治热毒疮疡或乳痈,常配蒲公英、银花、地丁等药;治痔疮肿痛,常配大黄、虎杖、地榆等药。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