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标志物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类型

心肌损伤标志物主要有肌钙蛋白T(troponinT)、肌钙蛋白I(troponinI)、肌酸激酶同工酶质量(CK-MBmass)和肌红蛋白(myoglobin)。肌钙蛋白由3个亚单位组成,它们各自有独立的结构和不同的调节作用,心肌肌钙蛋白在钙离子参与下调节介导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之间的相互反应,从而维持心肌的舒张与收缩。在心肌细胞膜完整时,心肌肌钙蛋白不会透出细胞膜进入血循环,只有当心肌细胞膜破坏时,肌钙蛋白才能释放入血。其血循环中肌钙蛋白的浓度与心肌受损的程序呈正比,且具有长达15d的半衰期,是回顾性检测的最佳指标。
  CK为细胞内重要的能量代谢酶,分布广泛,以肌细胞中最多,由二个亚基组成二聚体;CK-MB主要存在于心肌细胞的外浆层,一直是临床诊断心肌损伤的心肌酶谱中最具特异性的酶,但长期以来用免疫抑制法测定酶活性的干扰因素很多,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均大受影响,现由美国心脏病协会和欧洲心脏病协会推荐用化学发光方法测定CK-MB的质量可不受酶活性的影响,直接检测CK-MB分子的浓度,可更加敏感、特异地为临床提供帮助。
  肌红蛋白主要存于横纹肌(心肌、骨骼肌)细胞中,在细胞膜的氧化功能中具有重要作用。因其为小分子物质(相对分子质量17000~18000),当心肌细胞发生损伤时,Mb是最早进入血液的生物的标志物,其扩散入血的速度比CK-MBmass或cTnI/cTnT更快。但因肌红蛋白在骨骼肌中也有表达,故骨骼肌损伤时也可有大量肌红蛋白释放,其不具有心肌特异性。

正确选择

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的建议认为,肌红蛋白是用于心肌损伤的最佳早期标志物。由于其为小分子物质,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时可快速入血,故在AMI发生的1.5~6h内,通过动态检测二次血清肌红蛋白水平可早期诊断是否有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如第二次检测值明显高于第一次检测值,则具有极高的阳性预报价值;如动态检测二次测定值间无差异,则具有100%的阴性预报价值,排除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性。但应注意的是,严重休克、严重的广泛性创伤、终末期肾功能不全、心肌炎、急性感染、肌炎或肌病时肌红蛋白均可能升高。因而应注意与急性心肌梗死进行鉴别诊断。由于肌红蛋白的窗口时间最短,仅为3~4d,故在疾病发生后该指标不能用于回顾性分析。
  cTnI/cTnT被美国和欧洲心脏病协会一致评为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高特异性和高敏感性的确诊标志物。在心肌细胞损伤早期,游离于胞浆内的cTnI/cTnT快速释放出来,血清/血浆中水平在4~6h升高。随着肌原纤维不断崩解破坏,以固定形式存在的cTn不断释放,血清/血浆中cTn水平在AMI发生后8~14h达高峰,1~2周后降至正常。由于cTnI/cTnT具用心肌特异性,胸痛发生4h后的患者,可直接采用cTnI/cTnT检测,其血清/血浆中水平升高具有诊断的特异性,AMI的早期诊断可为患者的治疗赢得宝贵时间。对于一直不能通过心电图改变,又能无临床典型症状的微小心肌损伤患者,cTnI/cTnT的检测是目前的最佳辅助诊断指标。cTnI/cTnT除了用于AMI的早期诊断外,尚可作为临床溶栓治疗后再灌注的监测指标。但也有学者建议,尽管溶栓治疗后血浆中的cTnI/cTnT水平因再灌注达到一个新的高峰值,但因其窗口时间较长,不利于区分损伤时的峰值与治疗后的峰值,故在溶栓治疗前后选用CK-MBmass或肌红蛋白的检测作为判断溶栓后治疗效果的实验室指标可能更佳。只要在溶栓治疗开始90min后,CK-MBmass或肌红蛋白值较治疗前升高4倍以上,提示治疗有效。因此,cTnI/cTnT在用于确定临床诊断急性用心肌损伤的准确性、对未及时应诊患者的后期回顾性诊断、区别同时有着骨骼肌和心肌损伤时的心肌损伤程度、溶栓治疗再灌注的疗效评估、心脏手术时对心肌损伤程度和修复的评估都是非常有用的、全新的确诊性指标。CK-MBmass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大大高于CK-MB活性(activity),故当没有开展cTnI或cTnT检测时,可用CK-MBmass协助临床诊断,其对于诊断急性冠脉综合征和评价心肌损伤程度,以及在敏感性和特异性方面都接近肌钙蛋白。

心脏标志物检测

大量研究表明,与中心实验室相比,床旁分析仪检测周转时间有巨大的优势。这种优势非常重要,因为一般来说,心脏标志物应在60分钟内(一般情况为30分钟内)做出诊断。世界各国的国家技术评估委员会指出,床旁检测可改善患者分流。有效地分流患者所降低的费用可与将免疫检测转入急诊科的成本相抵消。
为了更好地理解如何应用床旁检测将会改变实验室工作者和事实上开展检测的护士和临床医生的工作关系,在临床决策(CDM)过程中进行胸痛的诊断时考虑那3个医疗专业团队(护理,临床医生和实验室)的不同功能是很重要的。
1.实验室的检测诊断
在已经建立的实验室系统,所有的诊断和病理检测,质量保证和临床数据的管理都是由实验室工作人员操作的,床旁检测通常完全不用。临床医生通常提高病人诊断检测的需要,护理人员通常进行样本的收集,包括放血,和送到实验室的病人条形码标记和需要检测文件的安排。然后实验室的工作人员收到这些病人的样本和检测要求,登录并安排这些到达的患者样本,如有必要,在分析之前预处理。然后与内在和外周的控制和参考标准材料的并行下样本会被大吞吐量的临床分析机分析。接着检测结果会被实验室工作人员通过质量保证检查,并在被登录上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前由实验室主任批准。然后当病人的检测结果可以从LIMS上得到时,临床医生和/或护理人员会通过电话或者邮件被提醒。通常,实验室检测的周转时间(TATS)在45分钟到3小时的范围内。
护理工作者在合适时和与临床团队讨论后会更新病人的检测结果,这个团队会做出改变病人的治疗方案,决定病人入院,出院或者需要额外检测和治疗而转诊的决定。
2.急诊室的诊断检测
快速病人诊断在紧急医疗和急诊用药上有特定的价值,就像送到急诊室怀疑急性心肌梗死的胸痛病人。在NHS急诊室开展的胸痛评估的标准方法已经在图2中显示。包括病人观察和监察在内的诊断方案至少需要12小时的持续时间。实验室开展心脏标志物的检测,根据急诊室症状开始有两个时间间隔,第6和12小时。然后根据病人的危险程度分成3种类型:低,中或高风险或者需要更进一步的治疗和检测,在全科医生(GP)监督下入住心脏监护病房(CCU)或者出院回家。既然床旁检测不会在此方案中部署,日常医疗护理专业的工作关系和CDM是不会受到影响。典型的病人在急诊室的留院时间范围为12-24小时。于是,在这个方案下正在诊断的病人在临床和护理时间和资源上达到了一个很大的需求。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