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制造同盟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历史沿革

德国在19世纪末期的工业水平已赶上了英国、法国,居于欧洲第一位。德国在上升期不仅要求进一步工业化,而且希望成为工业时代的领袖。为了使德国商品能够在国际市场上与英国抗衡,1907年,德国的企业家、艺术家和技术人员组成了全国性的组织──德意志制造同盟,目的在提高工业制品质量以达到国际水平。
德意志制造同盟在1908年召开的第一届年会上,由菲什(Jheoder Fischen)于开幕词中明确了对机器的承认,并指出”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物“,工业设计师是社会的公仆,而不是许多造型艺术家自认的社会主宰,这些观点,都使得制造同盟以现代设计奠基者和发起人的姿态树立起在设计史中的地位。
德意志制造同盟十分注重宣传工作,常举行各种展览,并用实物来传播他们的主张, 还出版了各种刊物和印刷品。在其1912年出版的第一期制造同盟年鉴中,曾介绍了贝伦斯设计的德国通用电气公司AEG厂房和电器产品。在1913年的年鉴中,着重介绍福特汽车公司的流水装配作业线,希望将标准化与批量生产引入工业设计中。1916年,同盟与一个文化组织合作出版了一本设计图集,推荐诸如茶具、咖啡具、玻璃制品和厨房设备等家用品的设计,其共同特点是功能化和实用化,少有装饰,而且价格为一般居民所能承受。这本图集是制造同盟为制定和推广设计标准而出版的系列丛书中的第一本。这些宣传工作不但在德国影响很大,促进了工业设计的发展,而且对欧洲其他国家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一些国家先后成立了类似制造同盟的组织,对欧洲工业设计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制造同盟在中立国举办了一系列有影响的展览。自此以后,逐渐把目光从国外转向国内,其思想中的“国际主义”因素让位于”较实际面对经济状况“的态度,强调把设计作为改善国家经济状况的一种手段。德意志制造联盟于1934年解散,于1947年重新建立。

同盟主旨

一、艺术、工业、手工业相结合
二、主张通过教育、宣传提高德国设计艺术的水平,完善艺术、工业设计和手工艺
三、强调同盟走非官方路线,保持同盟作为业界组织的性质,避免政治对设计工作的干扰
四、在德国设计艺术界大力宣传和主张功能主义,承认并接受现代工业化
五、设计中反对任何形式的装饰
六、主张标准化下的批量生产,并以此为设计艺术的基本要求
七、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物

代表人物

赫尔曼·穆特修斯
对制造同盟的理想做出最大贡献的人物是一位在普鲁士贸易局工作的官员穆特休斯(Herman Muthesius,1861—1927),他是一位建筑师,1896年被任命为德国驻伦敦大使馆的建筑专员,一直工作到1903年。在此期间,他不断地报告英国建筑的情况以及在手工艺及工业设计方面的进展。除此而外,他还对英国的住宅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写成了三卷本的巨著《英国住宅》,并于他返回德国后不久出版。
穆特休斯为英国的实用主义所震动,
穆特修斯

穆特修斯

特别是在家庭的布置方面。他写到:“英国住宅最有创造性和决定价值的特点,是它绝对的实用性“。回国后他被任命为贸易局官员,负责应用艺术的教育,并从事建筑和设计工作。作为制造同盟的中坚人物,他由于广泛的阅历和政府官员的地位等优势,对于同盟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他来说,实用艺术(即设计)同时具有艺术、文化和经济的意义。新的形式本身并不是一种终结,而是一种“时代内在动力的视觉表现”。它们的目的不仅是改变德国的家庭和住宅,而且直接地影响这一代的特征。于是形式进入了一般文化领域,其目标是体现国家的统一。他声称:”建立一种国家的美学的手段就是确定一种’标准‘,以形成’一种统一的审美趣味‘。“穆特休斯建议将柏林美术学校、德累斯顿美术学校和不来兰美术学校都改成建筑与工艺美术学校,认识到设计教育的重要性。并主张“要以合理、客观、功能第一与毫无装饰的新观念来代替传统的美术观念”。
彼得·贝伦斯
贝伦斯出生于德国汉堡,早期从事建筑设计工作。1904年开始,他便积极参与德意志制造同盟的组织工作,同时,又利用担任杜塞多夫艺术学院校长的职位从事设计教育的改革。1907年,他受聘于德国通用电器公司AEG的设计顾问,全面负责公司的建筑设计,
贝伦斯

贝伦斯

产品设计以及视觉传达设计,并以统一化,规范化的整体企业形象设计创造了现代企业形象设计(CI设计)的先河。其中,1909年他设计的AEG的透平机制造车间与机械车间,由于造型简洁,适宜于功能要求而被称为第一座真正的现代建筑,他为AEG设计的企业标志,也一直沿用至今,成为欧洲最著名的标志之一。另外,他运用简单的几何形式设计的功能主义风格的电风扇、台灯、电水壶等电气产品,也成为制造同盟设计思想的典范事例。贝伦斯的贡献还在于他所培养的学生中出现了三位现代主义设计大师,即格罗皮乌斯,米斯·凡·德洛和勒·柯布西耶。因此,称他为”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奠基人“。
贝伦斯十分强调产品设计的重要性。1910年,他在《艺术与技术》杂志上总结他的设计观时说:”我们已经习惯于某些结构的现代形式,但我并不认为数学上的解决就会得到视觉上的满足”。对于贝伦斯来说,仅有纯理性是不够的,因而需要设计。1922年,他在制造同盟的刊物《造型》中他写道:“我们别无选择,只能使生活更为简朴、更为实际、更为组织化和范围更加宽广,只有通过工业,我们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但是,他又指出:“不要认为即使是一位工程师在购买一辆汽车时会把它拆卸开来进行检查,甚至他也是根据外形来决定购买的,一辆汽车看上去应该像一件生日礼物”。这表明设计的直觉方面对他来说是很关键的,反映了他对产品市场效果的关注。

代表作品

贝伦斯为德国电器通用公司设计的AEG厂房及其一系列产品
格罗佩乌斯为同盟设计的行政与办公大楼、法格斯鞋楦厂房
陶特为科隆大展设计的玻璃宫
纽曼的商业化汽车设计

同盟影响

同盟出版的年鉴向人们展示国际工业技术发展新动态,如美国福特汽车公司首创的装配流水线。年鉴还发表不同观点的理论文章,让人们在争论中求得真理。1914年,同盟内部发生了设计界理论权威穆特休斯和著名设计师威尔德关于标准化问题的论战,穆特休斯以有力的论证说明:”现代工业设计必须建立在大工业文明的基础上,而批量生产的机械产品必然要采取标准化的生产方式,在此前提下才能谈及风格和趣味问题。“这次论战是现代工业设计史上第一次具有国际影响的论战,是德国工业同盟所有活动中最重要、影响最深远的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其活动中断。但它所确立的设计理论和原则,为德国和世界的现代主义设计奠定了基础。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