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士进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简介

徐士进,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部委攻关课题多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著(译)作2本,曾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一等奖。主讲”地球科学概论”、”地球化学动力学”、 ” 地质过程的计算机模拟”等课程及远程网络教学研究。现任南京大学多媒体科教中心主任;教育部现代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学术委员副主任;江苏省地质协会科普委员会副主任。主编《地球科学》面向21世纪课程多媒体电子教材,被誉为中国高校第一部多媒体电子教材。获得过1999年全国多媒体软件大奖赛特等奖、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国家首届电子出版物十佳大奖及江苏省教育厅教学一等奖和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0年主持21世纪科学人文素质教育多媒体系列教材8部,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其中《水与人》多媒体光盘获2000年全国多媒体软件大奖赛二等奖和最佳编辑奖。成功开发了远程网络教学支撑平台并在南京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使用。先后主持了教育部新世纪网络课程《地球科学》、教育部高教研究会重点研究项目《网络课程教学组织和技术保障系统研究》、江苏省首批网络课程《地球科学》等教学研究项目。

主要教学情况

1、地球科学概论(浦口) 地学院本科生
2、地球化学动力学(鼓楼)地科系研究生
3、地质过程的计算机模拟(鼓楼)地科系研究生

研究方向

地球化学动力学、 资源与环境计算机系统软件工程(含数学地质)、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等

主要科研成果

1.徐士进、陆现彩、赵连泽、王汝成、周新民,2001,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地球科学》多媒体电子教材和课程创新建设(教材)。
2.徐士进、赵连泽、陆现彩、王汝成等,2000,国家电子出版物奖,《地球科学——多媒体电子教材》高教出版社出版
3.徐士进、陆现彩、赵连泽、陈云棠、邵进,2001,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地球科学》课程创新建设和多媒体电子教材。
4.锡与稀有金属花岗岩成岩成矿作用地球化学研究,教育部中国高校自然科学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2002年
5.国家理科培养基地建设先进个人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2002

代表性文章、论著

正式发表的与扬子板块西缘成岩成矿过程、变质作用和造山带形成和演化有关的文章:
[1]钟宏,徐士进,王汝成,1993,建立P-T-t轨迹的矿物学方法,国外前寒武纪地质,第4期,15-24。
[2]徐士进,王汝成,钟宏,1994,松潘—甘孜造山带中格宗,东谷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中国矿物岩石学地球化学研究新进展:兰州大学出版社,106-107。
[3]王汝成,沈渭洲,徐士进,陆建军,陈小明,1995,四川石棉大水沟碲矿床的同位素地质研究,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1卷,第4期,617-624。
[4]Complex exsolution in Te minerals from the Dashuigou Te deposit,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1996, Vol.41, No.14.。
[5]王汝成,陈小明,徐士进,1996,大水沟碲矿床中碲矿物的复杂出溶现象,科学通报,1996,第41卷,第10期,920-922。
[6]Discovery of chalcopyrite daughter mineral in polyphase fluid inclusions from Yanyuan porphyry copper deposit, Sichuan Province,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1996, Vol.41, No.15
[7]陈培荣,陈小明,倪培,王汝成,沈渭洲,徐士进,1996,盐源斑岩铜矿流体包裹体中黄铜矿子矿物的发现,科学通报,第41卷,第7期,633-635。
[8]钟宏,徐士进,倪培,1996,丹巴地区变质岩中流体包裹体研究,51-56。
[9]沈渭洲,徐士进,王汝成等,1996,四川盐源西范坪斑岩铜矿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214-221。
[10]徐士进,陈培荣,沈渭洲,王汝成,陈小明,1996,四川盐源西范坪斑岩铜矿多相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其矿床成因意义产论文集,222-227。
[11]徐士进,陆建军,尹宏伟,1996,变质分异作用中的质量迁移,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第15卷,第1期,1-4。
[12]徐士进,沈渭洲等,1996,四川丹巴地区斜长角闪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第32卷,第3期,507-514。
[13]Xu Shijin,Wang Rucheng,Shen Weizhou etc., 1996, U-Pb, Rb-Sr isotopic chronology of Jinning granites in the Songpan-Ganze orogenic belt and its tectonic significance SCI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Vol.39, No.6,576-586.
[14]徐士进,王汝成,沈渭洲等,1996,松潘—甘孜造山带中晋宁期花岗岩的U-Pb和Rb-Sr同位素定年及其大地构造意义。中国科学(D辑),第26卷,第1期,52-58。
[15]骆耀南,曹志敏,温春齐,李保华,徐士进,1996,大水沟独立碲矿床。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pp160。
[16]沈渭洲,徐士进,王汝成等,1997,大水沟碲矿成矿流体来源研究-氢氧同位素证据, 南京大学学报(地质流体专辑) ,第33卷,77-83。
[17]钟宏,徐士进,倪培,1997,松潘-甘孜造山带中丹巴地区变质岩中流体包裹体研究,矿物学报,第17卷,第2期,135-141。
[18]徐士进,沈渭洲,王汝成等,1997,四川盐源西范坪斑岩铜矿特征和成因,矿物学报,1997,第17卷,第1期,54-62。
[19]王汝成,徐士进等,1997,四川大水沟独立碲矿床中的楚碲铋矿,矿物学报,第17卷,第3期,278-284。
[20]陈培荣,徐士进,王汝成等,1997,四川盐源西范坪斑岩铜矿富铜流体物理-化学特征和成因,地球化学,第26卷,第5期,54-61。
[21]沈渭洲,陆怀鹏,徐士进,王汝成等,1998,丹巴地区变质沉积岩Sm-Nd同位素研究,地质科学,第33卷,第3期,367-372。
[22]凌洪飞,徐士进,沈渭洲,王汝成等,1998,格宗、东谷岩体Nd、Sr、Pb、O同位素特征及其与扬子板块边缘其它晋宁期花岗岩对比,岩石学报,第14卷,第3期,269-277。
[23]Xu Shijin, Shen Weizhou ,Wang Rucheng, etc.,1998,U-Pb dating of zircon grains from the ore-bearing plagioclase amphibole in the Dashuigou Te deposit :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Vol.43, No.17,1486-1489.
[24]徐士进,沈渭洲,王汝成等,大水沟碲矿含矿斜长角闪岩的锆石U-Pb定年,科学通报, 第43卷,第8期,883-885。
[25]孙岩,徐士进等,1998,断裂构造地球化学导论。科学出版社,pp.246。
[26]陈培荣,陆建军,王汝成,徐士进,陈小明,1998,首例独立碲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矿床地质,第17卷,增刊,1011-1014。
[27]沈渭洲,徐士进,王汝成等,1998,川西石棉地区田弯与扁路岗岩体的锆石U-Pb定年,矿物岩石,第18卷,第1期,91-94。
[28]王汝成,徐士进,徐树桐,1999,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中钠铝云母的发现,科学通报,第44卷 第10期,1103-1105。[24]陆怀鹏,徐士进,王汝成,沈渭洲,1999,川西沙坝麻粒岩原岩特征及变质作用,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Vol。35,No.3,294-302。2:1-12。
[29]郭延军,王汝成,徐士进等,2000,板状绿柱石晶体的结构测定,地质论评,第46卷,第3期,312-317。
[30]沈渭洲,凌洪飞,徐士进,周新民等,2000,扬子板块西缘北段新元古代花岗岩类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因,地质论评,第46卷,第5期,512-519。
[31]沈渭洲,李惠民,徐士进,王汝成,2000,扬子板块西缘黄草山和下索子花岗岩体锆石U-Pb年代学研究,高校地质学报,第6卷,第3期,412-415。
[32]徐士进,于航波,王汝成,陆怀鹏,方中,2002,川西沙坝麻粒岩的Sm-Nd和Rb-Sr同位素年龄及其地质意义,高校地质学报,第8卷,第4期,399-406。
[33]Shen Weizhou,Xu Shijin,Gao jianfng,Yang Zhsheng,Yang Qiwen,2002,Sm-Nd dating and Nd-Sr isotop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himimophialite suite,Sichua Province,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Vol.47,No.22,1897-1901.
[34]沈渭洲,徐士进,高建峰,杨鋳生,杨七文,2002,四川石棉蛇绿岩套的Sm-Nd年龄及Nd-Sr同位素特征,科学通报,第47卷 第20期,1592-1595。
[35]沈渭洲,徐士进等,2002,四川石棉蛇绿岩的氢氧同位素研究,地质论评,第48卷,增刊,第1期,25-38,183-187。
[36]曹志敏,李佑国,任建国,李保华,徐士进,王汝成等,2002,雪宝顶绿柱石-白钨矿状矿床富挥发分成矿流体特征及其示踪与测年,中国科学(D),第32卷,第1期,64-72。
[37]孙海婷,王汝成,徐士进,方中,徐树桐,吴维平,2002,大别山东段超高压变质带中变质花岗岩的矿物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高校地质学报,第8卷,第1期,25-38。
[38]沈渭洲,高剑锋,徐士进,周国庆,2002扬子板块西缘泸定桥头基性杂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因,高校地质学报,第8卷,第4期,380-389。
[39]沈渭洲,高剑锋,徐士进等,2003,四川石棉蛇绿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地质论评,第49卷,第1期,17-27。
[40]沈渭洲,高剑锋,徐士进等,2003,四川盐边冷水箐岩体的形成时代和地球化学特征,岩石学报,第19卷,第1期,27-37。
[41]徐士进,方中等,2003,女山和英峰岭巨晶矿物中He和Ar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科学通报,第48卷,第10期,883-885。
XU SHIJIN,FANG ZHONG,t.mATSUMOTO,J.MATSUDA,M.YASUDA,YU JINHAI,WANG RUCHENG & LIU WENZHONG,He and Ar isotopes in mantle megacryst minerals from Nushan and Yingfengling in Southeast China,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3 Vol.48 No.15 1624-1630
[42]刘文中,徐士进等,2003,攀西地区早白垩世以来地壳抬升运动的裂变径迹年龄研究,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报),第39卷,第3期,337-344。
[43]SHIJIN XU,RUCHENG WANG,ZHONG FANG,WENZHONG LIU,DAMING LI ,AND JINGLIN WAN,Sm-Nd,40Ar/39Ar and fission track ages of granulites from lower crust:Implications for exhumation history of the Panxi Micro Oldmass in SW China
[44]ZHONG FANG,TAKUYA MATSUMOTO,SHIJIN XU,JUN-ICHI MATSUDA,JINHAI YU AND RUCHENG WANG,Absence of lithospheric mantle helium signature in megacrysts of SE China,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Journal of The Geochemical Society And The Meteoritical Society2003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