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兰陀王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人物基本信息

大夏王弥兰陀(梵 Milinda),希腊人,是一位年轻、博学、善辩、聪明、仁慈的国王,具备法律、哲学、瑜伽、算术、音乐、医药、历史、诗歌、交通等种种世间的学问。此外,也擅长战争、天文、巫术和符咒之术。王雄辩滔滔,喜欢与人论议。同时,他还以无可匹敌的英勇和谋略而著称于世,当代印度人称他为“全印度最伟大的君王”。

详细介绍

弥兰陀王在政治上的胜利,带来四境安和,天下太平。由于博学,使他乐于与天下名士论议,无时不在寻找对手。当他听说有一位学养修证兼具,并已证得阿罗汉果的那先比丘正游化舍竭城,即刻派遣大臣,迎请尊者到宫中共论经法。
那先( Nagasena)比丘,是雪山山麓羯蝇揭罗村( Kajangala )婆罗门之子,幼年就学会了三部吠陀经。稍长,深感婆罗门教学的不足,而出家为僧。那先比丘博学睿智,语言丰富,雄辩巧妙,任谁也难以匹敌,因此,他的声望威德普受人民的尊敬。
弥兰陀王的信奉佛教,是在与那先比丘的一番议论之后。佛教史上著名的圣僧那先比丘与弥兰陀贤王之间的智慧议论,收录于北传《那先比丘经》及南传小部经典《弥兰陀王问经》。这一部经在佛教文学史上极为重要,那先比丘在回答弥兰陀王的问题上,关于缘起、无我、业报、轮回、涅盘、善事等佛教基本教义,均以各种善巧的譬喻说明,使弥兰陀王欢喜地信服了佛教的真理。

讨论佛理

例如,他们讨论佛陀存在与否的精彩议论过程是:
“可敬的那先比丘,你见过佛陀吗?”
“没有,陛下!”
“那么你的老师见过佛陀吗?”
“没有,陛下!”
“可敬的那先比丘,这么说,就没有佛陀了?”
“但是,你见过喜马拉雅山的乌哈河吗?”
“没有,尊者!”
“你的父亲见过吗?”
“没有,尊者!”
“那么,陛下!是不是因此就没有这条河?”
“那条河是有的,虽然我和我父亲都不曾见过,但它还是存在的。”
“对极了!大王!虽然我和我的老师都没有见过佛陀,但还是确有其人。”
“太好了!太好了!可敬的那先比丘!”
就这样,弥兰陀王相信了真有佛陀的存在。
据南传经典记载,弥兰陀王与那先比丘共辩论了三百零四个问题,但当中却只有二百六十二个问题被记录下来。
弥兰陀王是一个无宗教信仰的西方统治者,那先比丘则出身于印度的婆罗门家族,而在佛门中出家,证得阿罗汉果。两人进行了三日的论辩后,那先比丘终于令王敬服而皈依三宝。

影响

皈依三宝后的弥兰陀王,建了一座名为“弥兰陀精舍”的寺院,供养尊者那先。他更本着佛教慈悲平等的思想治国,得到人民的尊敬与爱戴,使希腊人纷纷改信佛法,又曾铸造货币,流通极广,币上绘轮宝,并随刻“法者”之字,由此可知王对佛教的关心。据说,他晚年让位给儿子,自己出家为僧,证得阿罗汉果。圆寂之后,遗骨分散到全国各处。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