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鸿祺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第二军医大学外科教授

张鸿祺,福建德化人。毕业于福建医学院。曾参加抗美援朝、平定西藏叛乱。现为解放军总后勤部第二军医大学外科教授,主任医师,国际学术界世界灾害学会常务理事。发表论文数十篇,编写医学书籍多部。

人物特写

2008年5月12日深夜,正在大兴参加奥运医疗志愿者培训的张鸿祺接到院内来电,要求其紧急召集一支抗震救灾医疗队。自得知地震消息后,他便焦灼地期待更多关于震区的信息,他连夜打车回家收拾行囊。次日早五六点,作为领队的他早早赶到医院,细心清点医疗物资及相关装备,随即与6名同事一起奔赴抗震救灾一线——四川绵阳和北川。按伤势情况对伤员进行分级管理、对患者进行早期的心理援助、仔细进行每一例手术并观察病人的术后情况……频发的余震和堰塞湖的风险没有让张鸿祺退缩,在简陋的临时病房里,张鸿祺与队友们马不停蹄地工作着。两周的日日夜夜,张鸿祺带领的团队与当地医务人员一起,连续奋战,在重灾区巡诊600余灾民,抢救颅脑外伤的患者323例次,其中27例重度外伤,无一例死亡,并且都很快康复出院。为缓解队友们因工作强度较大、惨烈灾情、余震和疫情威胁等产生的频繁心理冲击,张鸿祺时刻关注队友的情绪,并进行及时开导。得知队员、麻醉师马挺的生日即将到来时,张鸿祺带领队友,将一个破碎的当地瓦罐小心翼翼地重新粘合作为生日礼物,并在其中塞满祝福的话语,当见到“你是最棒的”、“北川有你不痛苦”等字条时,马挺激动不已,在回京的火车上,一直将此罐紧紧抱在怀中。
从灾区回来后,张鸿祺又投入到奥运医疗保障工作中,在奥体中心体育馆的奥运会手球项目、北京2008年武术比赛和残奥会训练馆担任场边急救医生。根据测试赛的经验,张鸿祺在比赛前发动团队其他志愿者,利用业余时间研读大量运动医学书籍和文献,深入了解相关的运动损伤,针对不同伤情,设计了不同抢救预案。在赛前准备演练时,结合测试赛期间积累的经验,他不断思考和改进医疗救助措施,如棉球塞堵配合冰敷迅速为运动员止鼻血、场内担架结合平车迅速转运伤员等。在正式比赛现场,做到对伤情及时、有效和恰当的处理,既保证了赛事的顺利进行,又避免了对精彩比赛观赏性的影响。15年来,张鸿祺每天长达12小时的工作,为抢救重危病人彻夜不眠;为保证脑血管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创建脑血管病急性期的外科和介入治疗“绿色通道”,发挥团队优势,24小时“随叫随到”,由此将脑干急性梗塞的患者死亡率由原来的80%降低到20%。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