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勋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光荣之路

◆与植物结缘 1960年,张家勋初中毕业后考入河南汝南园艺学校。在学校里他曾被《中国-----世界园林之母》这本书迷住了,在这本书里他第一次知道了珍稀植物-----珙桐,珙桐虽然原产于我国,但第一位发现者却是一位叫大卫的法国神甫。1869年,大卫在四川省穆坪首先发现这种西方人从未见过的珙桐树,当时正值开花季节,树上一对对白色花朵(苞片)躲在碧玉般的绿叶中,随风摇曳十分有趣,远远望去仿佛是一群白鸽栖息在枝头,呈振翅欲飞之态。顿时,大卫被眼前的奇景迷住了。他回国后大加宣扬自己的亲眼所见。从此以后,许多西方植物学家如法戈斯、威尔逊等纷纷远渡重洋来到中国。他们不畏艰险深入到四川、湖北等地的罕无人迹的深山老林中,一睹奇树的真容。1903年,珙桐树首先引种到英国,以后又传到其他国家,使珙桐落户于欧洲一些国家的植物园或城市街头,渐渐成为欧洲的观赏树木,并被欧洲人誉为“中国鸽子树”。而直到本世纪50年代,中国的珙桐还没有走出原始森林。50年代,在周总理的直接关注下,国内的一些林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园等进行了一些引种试验,但多以失败而告终。珙桐的种子种皮坚硬,用锤子都很难敲碎,因而用种子自然繁殖发芽率极低,再加上珙桐长期生长在高海拔地区,这是也成为其很难走出原始森林的重要原因。张家勋心中不由的产生出一丝丝遗憾,并暗下决心: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祖国的园艺事业发出一份光、放出一份热。

中国珙桐之父

张家勋毕业后就职于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做了一名普普通通的园丁。1971年,在四川与云南交界的大凉山顶的雷波县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里,他第一次见到了珍稀植物——珙桐,他被眼前的景观惊呆了。他的心怦怦直跳,兴奋得东奔西跑,看看这、摸摸那,如醉如痴,流连忘返……在以后的十多年里,他从四川盆地到云贵高原,从小凉山到红水河,走遍了有珙桐分布的6个省36个县。他的足迹远远超过了当年威尔逊考察的范围。一连七个春节他都在山里和林业工人一起度过。张家勋采集了大量的种子和幼苗,不屈不挠顽强地工作。他对珙桐种子采取敲击、磨损、腐蚀、变温处理等,尝试了硬枝扦插、嫩枝扦插、嫁接、压条、埋条等多种方法,为研究珙桐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以及珙桐的天然分布、人工引种和繁殖栽培技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6年金秋,一个重要的“珍稀濒危植物保护会议”在杭州西子湖畔召开。张家勋在他长达100多页的大会论文中,详细介绍了自己多年从事珙桐等珍稀植物引种的经验,受到大会的高度重视。张家勋所做的大量的创造性工作在国内前无古人,尤其是他为探索珙桐奥秘所付出的巨大代价和执着精神,更为人们所钦佩。他的不懈努力,使这种珍贵的树种于1993年在郑州航院这个远离它南方故乡的地方开花、结果。

杨山牡丹的发现者

1992年,张家勋在河南嵩县杨山考察,发现圆叶牡丹种群的亚种、药用栽培牡丹“凤丹”的原种——杨山牡丹。该种分布于海拔1200m左右以栎类为主的疏林下或山坡灌丛中,在这一带杨山牡丹与紫斑牡丹呈现复合分布。此外,该种河南西峡也见有分布,西峡分布于海拔1600m林下。安徽巢县银屏山半山悬崖中一株老牡丹,据洪涛等考察,也认为是杨山牡丹。
同年,张家勋与洪涛等学者发表论文,提出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是复合体。他们在论述中认为:“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为栽培牡丹品种群的统称。”,后来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裴颜龙先生于1996年写出“牡丹复合体的研究”博士论文。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洪德元先生也在1998年一篇论述中的第一句提出“紫斑牡丹是牡丹复合体(Paeonia suffruticosa complex)中一个自然的野生类群。”此外,还有其他很多学者也认为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是牡丹组数种植物的复合体。

潜心培育珍稀植物

珙桐的引种成功和杨山牡丹的发现,并没有使张家勋对植物领域的探索和研究停滞不前,反而更加激发了他学术研究的决心和热情。几十年来,在他的刻苦研究中,彩叶北海道黄杨彩叶丝棉木彩叶银杏蝴蝶叶银杏等许多丰富多彩的园林植物新品种呈现在世人面前,让人叹为观止。
因为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所以他创造了奇迹;因为敬业,所以他专业;因为细心,所以他发现并抓住了机会;因为勇气、敬业、细心,所以让他在植物研究上硕果累累。张家勋的这种精神力量在今天这个充满挑战、崇尚创新的世界里更加显得重要。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