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山育林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简介

封山育林是培育森林资源的一种重要营林方式,具有用工少、成本低、见效快、效益高等特点,对加快绿化速度,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
封山育林 封山育林
质量,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封山育林形成的林分植被种类增多,生物多样性增加,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增强,森林病虫害减轻,林分质量提高。原来的疏林地、灌丛地、灌木林地、具备封育条件的荒山荒地等经过5-10年的封育,大多成为了有林地,而封育成本仅为人工造林的1/5-1/10。封育起来的林分,植被种类丰富,使其涵养水源、改良土壤、水土保持的功能大大增强,为改善工农业生产条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粮食产量和农业产值得到稳步提高。许多山区县封山育林后水源条件得到了有效改善,许多过去只能种一季的农田,如今两季都能高产。

对象

封山育林必须具备一定条件:
一、是有培育前途的疏林地
二、是每公顷具有天然下种能力且分布均匀的针叶母树60株以上或阔叶母树90株以上的无林地;
三、是每公顷有分布较均匀的针叶幼苗、幼树900株以上或阔叶树幼苗、幼树600株以上的无林地;
四、是每公顷有分布较均匀的萌蘖能力强的乔木根株900个以上或灌丛750个以上的无林地;
五、是分布有珍贵、稀有树种,且有培育前途的地块及人工造林困难的高山陡坡、岩石裸露地,经过封育可望成林或增加林草盖度的地块。

方式

根据不同的封育目的和当地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封山育林可采取三种方式:

全封(也叫死封)

全封是指在封育期间,禁止采伐、砍伐、放牧、割草和其他一切不利于植物生长繁育的人为活动。封育年限根据成林年限确定。一般3~5年,有的可达8~10年。这种方式适于高山、远山、河流上游、水库附近及严重的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地区的水源涵养林、防风固沙林和风景林等的封育。

半封(也叫活封)

半封是指在林木主要生长季节实施封禁;其他季节,在不影响森林植被恢复,严格保护目的树种幼苗、幼树的前提下,要组织群众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砍柴、割草等经营活动。这种方式适于封育用材林和薪炭林等。

轮封

轮封是指将整个封育区划片分段,实行轮流封育。在不影响育林和水土保持的前提下,划出一定范围,供群众樵材、放牧、割草等,其余地区实行全封或半封。轮封间隔期2~3年或3~5年不等。通过轮封,是整个封育区都达到恢复植被的目的。此法能较好地照顾和解决群众当前利益和生产生活上的实际需要,适于培育薪炭林。

优点

、成本低。封山育林到成林成材,成本只有人工造林的1/6到1/10。
、绿化速度快。很多山区或半山区人力、资金短缺,若全靠人工造林,显然是无能为力,如果封山育林就可大大加快绿化速度。
、利用期早,收效快。我省封山育林地,多是生长了10年以上的中幼林,或3~5年的幼树幼苗,封禁后利用期比砍掉重造要早得多,出效益也快。
四、有利于保护物种资源。育林不破坏植被,既可保护原有的树种资源,又能形成混交林,是保护珍稀树种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途径。
五、可以减少森林病虫害。封山育林使林分结构、林内气候改善,有利于天敌繁殖,不利于病虫孽生发展,特别是对控制分布最广的松毛虫危害有重要作用。
封山育林是中国传统的森林培育方法,简便易行,经济有效,是迅速恢复森林的重要方法之一。封山育林,往往与林区的副业生产、多种经营发生一定矛盾。因此,在长期的林业生产实践中,形成了“全封”、“半封”和“轮封”三种封山育林模式,以求既保护森林,又照顾林区副业生产、多种经营的开展。“全封”的模式适用于人烟稀少的远山、高山和水土流失的地区,长期封禁,禁止一切人为活动。“半封”的模式则适用于人烟稠密的近山、低山。为了解决群众的实际需要,在保护林木不受破坏的前提下,允许一定的季节在林内进行采樵、放牧和副业生产以及开展多种经营活动。“轮封”是把划定为封山育林的林分,相隔一定年限轮流封育管理。“轮封”期间,禁止一切人为活动;开封林分允许一定的季节在林内开展副业生产和多种经营活动。

成林标准

封山育林 封山育林
由于各地封育区立地条件、林种、树种和封育类型不同,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封山育林的成林标准。
1、针叶树、平均每公顷1800株以上,且分布均匀。
2、阔叶林平均每公顷1650株以上,且分布均匀,即乔木型郁闭度≥0.2。乔灌混交型,每公顷由乔、灌木1350株(丛)以上,或乔灌覆盖率≥30%。企乔木所占比例在此30%—50%,且分布较均匀。
3、灌木型,灌木覆盖度≥30%,或每公顷有灌木不少于1000株(丛),且分布均匀;
4、灌草型,灌草综合覆盖度≥50%,其中灌木覆盖度不小于20%;
5、草类植被覆盖度不小于70%。

做法和原则

①建立组织机构、制定规划和封山公约。在充分考虑当地山林权属和群众副业生产及开展多种经营需要的基础上,制定封山育林规划,划定封山范围,明确权益以及封禁和开山的方法。同时订立护林公约和奖惩制度。
②因地制宜,灵活封育。在实施中,根据当地地理位置、劳动力、林分状况以及群众的实际需要,灵活采用“全封”“半封”“轮封”等不同模式。
③以封为主,封育结合。封是手段,育是目的。封的过程中,清除抑制幼树生长发育的杂草、灌木;对疏林进行补植,对密林进行抚育间伐。封山后如发生大面积的病虫害,也应及时进行防治。

相关研究

我国封山育林研究进展:徐化成刘先银等(1991~1993),在我国首次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山海关林场封山育林40年来景观格局的演变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期封山育林后,景观要素类型的主要变化是斑块的破碎、消失、合并、扩大或缩小;斑块形状趋于规则;森林岛数目增加,总面积加大,形状指数降低。封山育林后的24年间(1954~1978),灌草群落向灌木林、天然林等转化十分明显;24年以后(1978~1991),裸岩向其他类型的转化显著;裸岩优势度值下降,总面积减小。这一研究定量地阐述了封山育林对景观格局的影响及过程,揭示了长期封山育林可使景观森林化这一必然趋势。白育英(2000)通过26年封育与封育前对比,即通过航测相片的对比发现:无论从林班的总体或某一小班看,总趋势是幼龄林形成近熟林,疏林形成密林,散生林形成疏林或密林,灌木林地和宜林荒山经人为造林措施形成人工林,林分面积增大,林木胸径增粗,活立木蓄积增大。
徐化成、刘先银等,研究表明,经过40年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该林场的森林覆盖率由7.8% 提高到74.7%。森林覆盖率的增加来源于天然林(主要是油松林、槲树林、椴树林)面积的扩展,灌草群落、天然林地向天然林的转化以及人工造林,其中封山育林使森林覆盖率提高52,人工造林提高14.9。

其他相关

根据育林的目的和林分类别的不同可分为两大类型:即封山育灌和封山育林。
封山育灌的对象主要是灌丛地、老采伐和火烧迹地及荒山荒地等,封山育林的对象主要是疏林地和低产次生林地。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