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教育学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产生背景

实验教育学是一种以教育实验为标志的教育思潮。19世纪30年代,在德国生理学家米勒(Johannes Miller)的倡导下,生理学逐渐成为一门倾向于实验的独立科学,同时也为心理学准备了它作为一门科学所必须的自然科学知识和实验研究的方法。
在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以及实验生理学的影响下,作为其标志的德国心理学家冯特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创设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至此,实验心理学得以诞生和发展。冯特利用这个实验室培养了一大批学生,在这样的背景下,实验教育家的早期教育实验很难和心理实验分开。无论在思想和方法上,实验心理学都为实验教育思想提供了可以直接借鉴和吸取的东西。

诞生

1901年,德国教育家梅伊曼首先将实验教育思想称为“实验教育学”,1907年,德国教育家拉伊又出版了《实验教育学》一书,系统阐释了实验教育思想。随后众多的教育学家加以发展。实验教育学家认为,应该从实验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采用心理学实验的方法来分析和研究教育问题。
梅伊曼认为,以往的教育理论缺乏精确的根据,只不过是伦理的构造或个人经验的集合,容易导致将错误主张指导实践的后果。为了使人们了解采用某种教育手段的理由,梅伊曼强调以实验的方式研究教育问题,并首先把心理实验的方法应用到教育研究中,开了"实验教育学"之先河。
与梅伊曼同时代的拉伊,认为以往的教育学之所以失之空泛,其原因全在于未经实验。他从实验心理学出发运用观察、实验、统计等科学方法,对教育学原理和教学法的根据进行了探索,并在此基础上首著了《实验教育学》。
梅伊曼和拉伊的工作迅即引起了热烈响应,实验教育思潮风行一时,并从德国迅速扩展到英、美等国,形成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美教育实验热潮。

发展历程

20世纪初在德国出现,并在欧美一些国家传播较广、影响较大的一个教育理论学派。19世纪末,由于社会生产的扩大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学校课程日益增多,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学生体质下降,于是变革教育制度,改革课程及探索教育教学的新途径,成为教育理论面临的迫切任务。当时科学已从对自然的研究扩大到对人的研究,并在研究中广泛采用科学实验的方法,特别是“实验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后,一些教育学者利用实验、统计及比较方法研究儿童身心发展和教育上的问题,遂出现了实验教育学。实验教育学者认为,只有这样,教育学才能成为真正的科学。
“实验教育学”的名称是1901年由德国教育理论家E.梅伊曼首先提出的。梅伊曼批评从前的教育学是概念化,认为教师用以指导工作的理论,往往与实际相抵触。为防止仅仅根据理论和偶然经验下结论,他提出必须借助生理学、解剖学、精神病学,以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与方法对儿童生活及学习活动进行实验。他把教育学分为研究教育目的的普通教育学和研究儿童身心发展及教育方法的实验教育学。后者的研究范围是:①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儿童与成人身、心发展的差异性,使教材教法心理化。②儿童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个性禀赋的差异,使教育教学活动个性化。③儿童学习与疲倦,即儿童在完成学校及家庭作业时身、心疲倦程度,研究怎样创造在学习上费力少而收效多的条件,使“学习经济化”。④关于学校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通过实验进行心理的与教育的统计,比较各科教学法的优劣;依据对儿童各科成绩的测验,确定教学理论及方法;关于男女儿童同校问题,以及对待特殊儿童的教育问题等。梅伊曼主张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改革课程、确定教师的工作以及教育教学方法等。
德国另一位教育家A.拉伊在1903年出版的《实验教育学》一书中,完成了对实验教育学的系统论述。他认为旧的教育学是以知觉、内省的观察和对别人的观察做依据,是片面的。他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来补充旧有的研究方法,使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更加扩充和严密化。所以他把实验教育学称作是一种“完整的教育学”。拉伊认为实验教育学的主要特征是:在教育教学上应用新的研究方法。他强调教育实验在建立教育理论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认为教育实验可以在人为控制条件下进行,便于验证构成教育现象诸因素的各自地位和作用,从而获得准确可靠的知识。他提出教育实验包括下列 3个阶段:①假说的成立;②实验计划与执行;③在实际上证明所得结果的准确性。拉伊的实验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是生物学,根据这种理论,他认为人的意识产生于筋肉受到刺激以后经过内化所产生的反应。因而,他把教育过程理解为先使学生通过感觉去感受外界事物,再通过思维整理所得感觉印象,最后用行动表达所感受和思考的有关知识。基于这种认识, 他重视课程改组。他批评当时课程的弊病是“不相关连”、“毫无系统”、“缺乏联络”,因而使学生的能量大受摧残,他提出用一种有机的课程来代替各种科目堆积的课程。由于拉伊把活动作为全部教育的基础,因而他重视活动课程在教学中的地位,并把活动训练作为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把意志陶冶作为教育目的。他为教学过程制订了公式:“刺激→内化→反应”。他认为,根据生理学、解剖学、心理学,以及学校中的实际经验和实验研究证明,刺激、内化和反应是“三种同等的因素,起了交互的动作”;但他反对在教学上的循规蹈矩和千篇一律,他主张有些学科要特别注重观察与内化,即注重教材;有些学科则要特别重视内化与表现,即注重教学形式。他主张要把“观察的事实的教学和表现形式的教学,一定要分别顾及,不能混为一谈”。拉伊根据他对教学过程的理解,批评了J.F.赫尔巴特的“主智主义”的教学论。由于他强调学生的“行动表现”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故人们又把他的教育理论称为“行动教育学”。

影响

实验教育学的影响几乎遍及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法国和美国尤甚。法国、美国、苏联、日本等国家翻译出版了《实验教育学》,有些国家建立了教育研究所和实验学校。欧美一些国家,在实验教育学的影响下还发展了儿童学和智力测验等学科。法国的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A.比内和T.西蒙。他们认为,儿童从 5~13岁每个年龄都有相当的智慧程度,并可通过测验来推断和确定。他们制定了《比内 -西蒙智力测验量表》,用以测定儿童“智力年龄”。美国心理学家、斯坦福大学教授L.M.特曼认为,《量表》测定的智力年龄只能表示儿童智力的绝对水平,不能表明儿童聪明程度,从而提出以实际年龄而求取智商,借以评定儿童智力的优劣。美国心理学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E.L.桑代克认为,判定儿童学习成绩天资的高低,不能只用各科成绩的分数为根据,而要考查儿童各科成绩是否达到智力和学习能力的一般标准。别的实验教育学者还把实验方法推广应用于课程编制、教学方法改革和班级教学中。
实验教育学提出,教育工作要研究儿童,要进行实验与观察,提出制订测量儿童知识与能力的客观标准等,这是有可取之处的。但它忽视人的社会性,他们的“实验”和“测验”具有很大的主观性。

特点

实验教育学的特点在于用自然科学实验的方法来研究教育问题,强调对研究现象加以简化,将受检验的方式、因素、条件与其他无关因素严格隔开,并借助实验仪器、特殊设备以及某些人为方法来观察实验对象在教育过程中的发展、变化特点;强调分组比较和以统计的方法定量地检验实验结果的可靠性,以发现教育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并据此揭示教育原理,确立教育原则。这就使教育实验从早先的教改试验性质的尝试性实践转变为科学主义范式下的具有严格操作规范的教育研究基该方法。
在教育实验学的推动下,实验方法引入教育研究领域,克服以往教育理论研究中的思辨加例证式的固有缺陷,形成了注重定量、追究原因的教育实验的基本形式。

赖伊的《实验教育学》

《实验教育学》(Experimental Pedagogy),20世纪初德国实验教育学派的主要代表作。W·A·赖伊著。
赖伊(Wilhelm August,Lay,1862—1926),德国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是与梅益曼(Ernast Meuman)齐名的实验教育学的创始人。
赖伊1892年出版《理科教学法》一书。1893年受聘担任卡尔斯鲁厄师范学校教师、后升为校长,在该校工作达30年之久,他的许多教育实验成果都来自在该校及该校附属小学的实验。同年他创办了一个小型的私立实验教育研究所。1897—1898年发表有关学校工作的实验报告如《正字教授法》、《算术教授法》,向一般的教育学家及心理学家宣传实验教育学。此后便专力从事实验教育科学事业。
1903年他向哈雷(Halle)大学提交了名为《实验的教学》的研究论文,被授予名誉哲学博士学位。翌年,在第一届国际学校卫生大会和第一届实验心理学大会上,他呼吁在各大学及师范学校、大城市的小学校普遍设立实验教育研究室。
1906年9月赖伊开始在克利斯坦尼亚(Christiania)大学讲授实验教育学课程。1904—1906年间他与梅益曼联合创办,编辑《实验教育》杂志,声名大振。1907年,因与梅益曼意见分歧,遂辞去杂志职务。
赖伊一生著述甚丰,曾经刊行的研究专著约20种,杂志论文60余篇。除了《实验教育学》及以上提到的《理科教学法》、《正字教授法》和《算术教授法》之外,较重要的还有《行动学校》(1911年)、《教育学与教授学》(1913年),《新教育科学大纲》(1921年)等。
赖伊的《实验教育学》于1903年在德国的威斯巴登首次出版(初名为《实验教学论》);1907年作为“自然和精神世界”丛书的一种再版;1910年发行第三版。初版与再版相异,再版亦与第三版不同。初版不过侧重于心理学的叙述,至第三版始具教育学体系。该书正式出版后在世界各国造成很大影响,曾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如波希米亚文、俄文、日文、英文、法文、塞尔维亚文、西班牙文、捷克文等。英译本由威尔(A·Weil)和施华茨(E.K.Schwartz)从第三版译出,中文本则由英文本移译而成,翻译者为金澍荣、黄觉民,1938年7月由商务印书馆以“现代教育名著”名义发行第一版。中译本约20万字,近300页。
该书中译本正文之前有赖伊在1917年秋季于卡尔斯鲁厄撰写的前三版自序(署第一版1907年)、英译者序及拉斗耶维(P.R.Radosavljevich)教授的长篇序文《赖伊博士及其对近代教育的贡献》。本书正文由四大部分组成:
一、实验教育学的性质与意义
(一)实验教育发展引论
(二)研究的方法及实验教育的性质
(三)从实验教育学即普通教育学的观点来看教育的性质与问题
二、普通教育学领域中的研究
(一)个别教育
(二)自然教育
(三)社会教育
三、教学领域中的研究
(一)有机性的课程
(二)统一的学校系统:男女同学
(三)教学方法
四、回顾与前瞻(附注)
赖伊认为,实验教育学与旧教育学有着根本的区别;教育实验过程包括三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阶段。他制定了与传统教育大不相同的有机性课程计划,并确立了“行动”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关于实验教育学与旧教育学的区别

赖伊强调指出,旧教育学和新教育学(即实验教育学)的主要区别在于搜集经验的方式和研究的方法不同。旧教育学以知觉、内省的观察及对别人的观察作根据,这些方法是远远不够的,而且还失之于空泛议论及陷于独断;有些以经验为主但未经过实验检验。作者认为,只有从筋肉运动、感觉想象、记忆、意志等心理和生理两方面去研究儿童,才能为教育学理论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教育凭借广泛的观察、统计和实验来补充旧教育学研究方法的不足、使之日趋精密。实验教育学是旧教育学的扩充和严密化,所以可称之为一种完整的教育学,它不仅仅是实验心理或教育心理,因为它的研究对象不限于心理方面。实验教育学对于儿童的生物学的、人类学的、卫生的、经济的、伦理的、道德的、审美的和宗教的经验以及儿童的社会环境都要凭借观察、统计和实验的方法加以探讨。他指出,教育理论工作者应从综合实验、统计、系统观察及生物学、哲学基础两个方面的相互关系来促进教育学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认为,有系统的观察、统计及教育实验,从总体上讲无非是向来的观察和经验,不过新教育学即实验教育学的经验比旧教育学要广博、透彻、准确、可靠罢了,因此,实验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可以给人们一种比旧教育学可靠的评量常态或变态的教育现象以及评量学生个性的工具。
赖伊指出,实验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和结果及连带的状况都有准确的规定,这种研究在世界上各种不同的地方都可以加以控制、扩充和增强,它可在不同文明的民族中保证教育学的可靠且不断的发展。这种优点是旧教育学所不能提供的。旧教育学只将心理学与伦理学作为辅助科学,实验教育学则还要靠全体生物的、哲学的科学。所谓生物科学是指严格的生物学、生态学、解剖学、生理学、卫生学、心理治疗学、精神治疗学。所谓哲学科学是指知识的理论即认识论、政治经济科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哲学。因此,实验教育学的基础比旧教育学广博而实在。
赖伊认为,实验教育学与其它新创立的东西一样必须与误解与成见作斗争。他列举了社会上对实验教育学的种种误解并逐条辩驳。

关于教育实验的三个阶段

⒈假设阶段(假定的成立)。作者并不排斥旧教育学的一切研究成果和实际经验,他只是批评旧教育学往往只用演绎归纳法把经验上升为原则、原理,而作为新教育学的实验教育学却要求这些由经验升华的原则、原理用实验进行验证。在旧教育学中作为最终产物的许多被认为可靠的方法、学说或理论在实验教育学中仅是一种最初的假定,这种假定是否正确或只在某特殊方面正确或只有一部分正确都有待检验。“假定”是旧教育和实验教育学之间的连接。
⒉实验阶段(实验的计划与执行)。赖伊强调,教育实验的情境必须简化,更要符合教室的特点。将各种情境简单化以至在可能的范围内、在一定时间内只有一种原因能发生作用,藉此可以确定各种原因在结果中所占的地位。必须在特别简单化的情境中来观察故意引起的现象。他认为,教育实验必须满足的一个条件就是:实验时的情境与教室中教学的情境越相似越好。作者主张以有实际经验的教师而不是训练有素的心理学家来充当实验教育的主角。他认为:举凡假定的成立、教育的研究、计划与实行、结果的解释、证实及在实际教育工作上的应用,只有从长期的实际经验中经过各方面理论和实际上的试验的教育家、教师才能够胜任,而不必有所谓特殊的学校心理学家。
⒊应用阶段(在实际工作中证明所得结果的准确性)。作者认为,实验教育学不同于实验心理学,实验心理学更注重一般心理过程的分析,而实验教育学更注重对实验所得知识加以运用,这种实际应用不仅是实验教育学的最终目的所在,也是进一步检验实验结果是否正确的机会。

关于有机性课程

赖伊认为,传统学校的诸多弊端,主要是由于课程计划中各科目之间缺乏联系、毫无系统性可言,因此,学生的各种能量包括时间和精力大受摧残。作者强调指出,将一种有机性的课程来取代各种科目堆积而成的杂乱无章的课程,实在是刻不容缓的了。为此,他制定了以下详细的课程计划:
赖伊反对赫尔巴特主智主义和形式主义的课程计划。他认为,教育和教学就是给学生以影响从而引起他们反应的活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反应动作是按感受(获得刺激)→类化(或同化)→摹拟(表现)三步进行的,其中表现或摹拟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只有通过这一步骤,学生才能表现自己的主动性和有所行动。作者在此认识基础上制定的有机性课程计划,把教学分为“实物观察”和“形式摹拟”两部分。他认为,“表现”对于“观察”和“类化”有积极的影响,“形式教学”对“事实教学”也发生影响。它们之间的作用是交互的。
从观察着手的“事实教学”包括自然研究的学科及文化的学科两个方面。自然研究(因果领域)的学科由自然历史、自然科学、地理、天文组成;文化的学科(即目标与价值领域)包括历史、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论理学、道德与宗教教学、教育的科学。从表现着手的“形式教学”主要由下列几部分组成:立体的表现,塑模、实验、动植物养护(手工);数学的表现,机械画、几何、算术;用语文的表现,说话、阅读、写字、背诵;诗、散文、作文等的模范表现;透视的画法、速写、绘画、塑模等表现;音乐的表现,唱歌;调剂的,戏剧表演、游戏、跳舞、体操;自我的表现,“学校和社会”中的领袖。

“行动”是教育过程的基本准则

赖伊根据实验研究而建立的实验教育学,总结了学生对周围环境作出反应之行动的一般理论。学生最初利用观察获得印象和知觉,然后在意识里加工各种印象和知觉,最后通过各种动作把所感受、加工的各种印象和知觉表现出来。学生与周围的环境有着双向互动作用,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一面感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一面又对周围环境发生反应。作者认为,研究和阐明学生对周围环境作出反应的行动应成为全部教育学的基础和主要任务,所以,赖伊的实验教育学又称“行动教育学”。
作者认为,“类化”或“同化”是对感知印象的整理,“感受”、“类化”只是完整行为中的两个重要环节。一个行为必须以“动作”表现出来,只有这样,心理反应过程才算完成。因此,作者又强调,活动、动作、表现是心理发展的基础,而活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心理过程是“行动学校”和“动作的”教育学中最主要部分,表现、活动或行动应成为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是教育过程的基本准则。
作者首次作了关于拼字和算术教学法的实验,他证明了运动方面的感觉与意象具有重大教育价值,他用数学方法确定了在拼字教学中视、听觉、言语和书写等活动之间在功能上的关系。
为了检验哪一种方法是学习拼写单词的最佳方法,作者把学生分为四类,其中两类又分为若干组。⑴第一类:主试将要测试的单词读出来要学生默写。其中第一组只听,不带任何言语动作;第二组边听边低声念;第三组一边听一边可高声读出来。⑵第二类:主试将要测试的单词写在黑板上,要求学生看。其中第一组只看,不带任何言语动作;第二组学生看并可小声念;第三组学生看同时可高声读出。⑶第三类只有一组,即口头拼写,主试将字母写在黑板上要求全班学生高声按字母一一拼出。⑷第四类也只有一组,即看着单词抄写。
过了一段时间后进行测验,结果表明第一类第一组平均错误次数为3.04,第二组为2.06,第三组为2.25;第二类第一组为1.22,第二组为1.02,第三组为0.95;第三类为1.25;第四类为0.54。根据这些统计资料,作者认为,言语器官和手的活动所产生的运动觉对拼字学习有显著促进作用,其中抄写的价值最大,因此,“活动”远比单纯视、听的感觉知觉在教育上有更大意义。
正是这个实验证实了“行动”是教育的基本原则,由此引伸构成行动教育学的系统。注重实验方法和强调“行动”在教育上的价值,这二者构成了作者教育思想的最基本特点。所以,作者极力强调,“字句”和“书本”的学校一定要改变成根据在社会中活动的基本教育原理的“动作”或“行动”学校。
赖伊和梅益曼的看法不同。梅益曼认为,实验教育学无非是“实验心理学”和“事实的研究”,而赖伊则一向把实验教育学当作普通教育学,并把普通教育学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以个体素质、天赋为研究对象的个体教育学,二是以自然和生活环境的影响对研究对象的自然教育学,三是以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社会教育学。同时主张以儿童对环境之反应的观察和系统总结为教育学根本,各种教学均应通过对学生行动的观察和分析进行实验研究。这种实验是教学的、教室中的实验,而不是梅益曼所提倡的实验室中的实验。
赖伊的《实验教育学》用四章内容通盘考察了实验教育的意义和精要,得出了教育学不仅是一种从实际经验得来的艺术,而且是一种科学的结论。赖伊在教育上的贡献也包括理论的(科学)和实际的(艺术)两个方面。20世纪初叶,欧洲(包括苏俄)关于学校改革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大部分都受到他极大的影响。作者毕生倡导教育的实验研究,主张把教育纳入客观的科学研究范畴,有利于克服旧教育学的主观推演、方法呆板、理论独断、缺乏检验的弊端,为教育学的科学化作出了可贵的探索及应有的贡献。
作者强调以“行动”为整个教育的最基本原则,在当时反对传统教育弊习方面具有积极意义,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极大地冲击了当时仍占统治地位的“主智主义”和“主静主义”的赫尔巴特教育学。作者把主智,主静的学校称为“读”和“坐”的学校,称自己的学校是“主动的”“活动学校”。
由于这种“活动”受自我意志制约,故又称“主意学校”以示与“主智学校”的区别,主张通过“行动’来进行教学,通过“表现”完成自我发展。作者倡导“运动”本位之教育,反对“观念”本位教育,欧洲新教育运动殆自此发轫。正如本书正文前拉斗维耶教授在序文中所指出的那样,赖伊的《实验教育学》规模虽不大,但极有价值,因为该书用一种独有的方法来讨论实验教育,在当时任何其他作者所著的同类书籍中都找不出这样的思想资料。
作者认为,传统学校的诸多弊端都是由各学科之间缺乏有机联系所造成的,以“行动’为特征的学校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使所有学科在“感知、类化、表现”的统一性上联系起来,建立有机的课程计划。这一有机性课程计划在反对传统教育课程设置陋习上起过积极作用。
但是,作者要求任何学科都要在“感知、类化、表现“上统一起来,这只能导致新的形式主义。他把教育过程建立在生物图解的基础上,用生物学比附教育学研究,忽视了教育自身的特点、制定了包罗万象的课程计划都是有失之偏颇之处的。作者把注意力放在“表现”、“行动”上,在整个教学计划中过分强调表演、图画、唱歌、舞蹈、游戏等的作用,忽视了系统知识的传授,客观上有降低普通教育水平的倾向,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