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曲子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简介

陕西曲种。流行于陕西安康地区、汉中地区西乡、城固等县及湖北郧阳一带。从清代乾隆三十七年(1772)以后,安康地区多有从四川、湖北、河南、江西、安徽等省前来垦荒的移民,相继传入了各省的民间小调。巴山汉水之间向有歌乡之称,民间音乐十分丰富,安康曲子就是由这些流入的民歌、曲子结合当地的曲调和语音形成的。清代多为文人用以自娱,故有室内雅乐之称。民国以后传入民间,手工业、服务行业职工多有爱好者,农村每逢节日及农闲季节也有演唱活动,但都属业余演出,很少有专业艺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音乐工作者对安康曲子进行了一些挖掘整理工作。但迄今仍处于业余演出状态,还缺乏系统的研究。

历史

据考清代中叶安康已盛行安康曲子,浪迹江湖的民间艺人,把当地人民群众喜爱的民歌小调编纂加工成套曲的形式,使其成为能演唱且具有故事情节的词文说唱音乐。多在茶馆、酒肆的书场上演出,颇受文人墨客和一些官绅名流的青睐,逐渐进入文人雅士及上流社会的文化娱乐圈。唱词多出自举人、进士、秀才之家,后流传广泛,遍及城乡,平民百姓也竟相仿效,日久相沿,推而广之,便在社会上流传开来。民国后传入民间,“曲子”不再只是流浪艺人们糊口度日的技艺,而成为广大城乡普遍盛行的文化娱乐形式,但多为业余演出,很少有职业艺人。1949年以后,文艺工作者对安康曲子进行了挖掘、整理工作。

特点

安康曲子演出形式为坐唱 ,只唱不说 ,没有表演 。分1人唱、2人对唱和众人同唱等。伴奏以三弦为主,辅以月琴、琵琶、扬琴、二胡、笛子等,还有牙子板、碰铃等打击乐,气氛热烈。安康曲子在安康、旬阳一带尤为盛行,如旬阳、城关、蜀河、小河等地,每当逢年过节,红白喜事,乃至饭后茶余,或厅堂,或场院,三四人合作,弹三弦,打小碟,或念白,或唱曲,别有一番情趣。
安康曲子演唱分曲牌联唱体和民间歌谣体,据传有108调,不仅每个单独的曲牌有完整性,而且组合联结的曲牌也有头有尾,层次分明。演唱题材广泛,讲究文辞,着力追求诗情画意,流行于旬阳的曲子唱腔,分月背调和正弓调两类,月背调又称“大调”,是曲牌过缀体,有曲牌70多支,唱段多以“月头”起唱,“月尾”结束,中间插用“背弓”、“背尾”、“慢诉”、“紧诉”、“三朵花”、“银纽丝”、“雪花飘”等曲牌,而正弓调是以一曲叠唱多段歌词来演唱叙事或抒情小段,故又称为“小调”,多是借用民歌中的小调,曲牌名称也是小调歌词的内容标题,如“小四景”、“放风筝”、“忙我郎”、“长夜欢”等。

曲体结构

安康曲子的曲体结构分为“月背调”和“正弓调”两类。月背调是联曲体的结构,以〔月头〕开始,〔月尾〕结束,中间插入表达不同情绪的各种曲牌。常用曲牌有〔背弓〕、〔背尾〕、〔慢诉〕、〔紧诉〕、〔慢钉缸〕、〔紧钉缸〕、〔三朵花〕、〔五更〕、〔雪花飘〕、〔诗篇〕等70多支。有些短小的曲目不插入曲牌,只用〔月头〕和〔月尾〕两个曲牌组成的称为〔月调〕。正弓调是单曲体的形式,只用一个曲调演唱多段曲词。主要曲调有〔苍龙下海〕、〔十杯酒〕、〔放风筝〕、〔梳妆台〕、〔小四景〕等30多支。安康地区由于移民较多,语言音调差异很大,所以曲调也随之有所不同,同一调式的曲子,演唱时色彩有显著的差异。演出采取坐唱形式,只唱不说,没有表演。伴奏以三弦为主乐,除常用的四、五度(do-sol-do)、(sol-do-sol)定弦法外,还有一种二、五度 (sol-la-mi)的独特定弦法。另外配以月琴、琵琶、二胡、笛子等。打击乐器有牙子板、花碟、盅子、四页瓦等。演唱时有一人唱、二人对唱和众人同唱等形式。曲目多半是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和一些咏唱地方风物的短段。影响较大的有《水漫金山》、《林冲夜奔》、《秦琼观阵》、《拷红》、《昭君和番》等。还有一些反映劳动人民生活与爱情的作品,如《王大娘钉缸》、《二姐娃做梦》、《酸枣糕》等。

剧目

安康曲子传统曲目多为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如《昭君和番》、《水漫金山》、《林冲夜奔》等;还有一些反映劳动人民生活与爱情的曲目,如《王大娘钉缸》、《二姐娃做梦》、《酸枣糕》等。在旬阳一带安康曲子的主要剧目有《挡曹》、《拷红》、《闺怨》、《秦琼观阵》、《贤士叹汉》等。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