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国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史籍记载

春秋时期,与向国共存的周边国家有:一、鄟国,非常弱小,面积大概包括郯城司家乡沭河以东部分和临沭石门乡部分以及东海温泉镇部分村庄。二、祝其国,赣榆部分和东海、新浦部分村镇。三、莒国,莒南、临沭、赣榆部分,莒县、沂水大部分村镇。四、郯国,包括在沂河东岸从李庄到归昌杨集,东面包括临沭曹庄大兴,以及赣榆部分、东海大部分、新浦部分地区。。六、鄅国,在古琅琊开阳县,现在临沂大部分,苍山部分、沂南部分。七、鲁国,驻曲阜,包括平邑、蒙阴、费县大部分。八、鄫国,驻苍山县向城西南,包括苍山大部分,枣庄部分,以及郯城沂河以西部分。九、邳国邳州大部分,以及郯城重坊部分村庄。十、钟吾国,新沂大部分,郯城杨集 新村部分。

考证

安徽说

由于古籍记载简约,使后人对向国的历史所知甚少,以至于对向国的都城坐落位置也有很大争议。本文试透过古籍中稀少的文字记载,来分析春秋向国的地望所在。
关于春秋向国的地望,主要有安徽说和山东说。
笔者以为应以安徽说为是,根据如下:
1、《汉书·地理志》,沛郡有向县,班固自注:“故国。《春秋》曰:‘莒人入向’。姜姓,炎帝后。”
2、《春秋》隐公二年(前721),“夏五月,莒人入向。”西晋杜预注:“向,小国也,谯国龙亢县东南有向城。”
3、《后汉书·郡国志》,沛国有龙亢县,梁代刘昭注:“《地道记》曰:《左传》隐二年入向,城在县东南。”又《后汉书·郡国志》“沛国”下有“向,本国”的记载。
4、《水经注·阴沟水》记载:“北肥水又东南迳向县故城南。《地理志》曰:故向国也。《世本》曰:许、州、向、申,姜姓也,炎帝后。京相璠曰:向,沛国县,今并属谯国龙亢也。”
以上出自四部古籍的记载,均明确指出春秋向国位于今安徽省怀远县淝南乡境。
春秋向国的地望似乎由此可以得出定论,但是到了清代,学术界出现的疑古风使春秋向国与莒国向邑混二为一,于是便产生了春秋向国故城在今莒南县境的新观点。
今将莒国向邑在《春秋》中的有关记载及注释分别叙述如下:
1、《春秋》僖公二十六年(前634),“春,王正月己未,公会莒子、卫宁速,盟于向。”西晋杜预注:“向,莒地。”此莒国向邑位于何处,杜预未注。今人杨伯峻注:“向,莒地,在今山东省莒县南七十里。”即今莒南县大店镇境内。
2、《春秋》宣公四年(前605),“春,王正月,公及齐侯平莒及郯,莒人不肯,公伐莒,取向。”杜预注:“向,莒邑。东海承县东南有向城。远,疑地。”今人杨伯峻注:“向即隐二年‘莒人入向’之向,在今山东省莒县南七十里。本为国,莒人取之,今鲁又取之于莒。”
3、《春秋》襄公二十年(前553),“仲孙速会莒人,盟于向。”杜预注:“向,莒邑。”杨伯峻注:“向在今莒县南七十里。”
以上是《春秋》一书中出现的仅有的三次有关于莒国向邑的史料记载及注释。西晋杜预只在《宣公四年》中对莒国向邑的位置做了一个连他本人也感到怀疑的注释,即“东海承县东南有向城”。笔者以为,此向城离鲁国较近,当为春秋鲁邑,即《春秋》桓公十六年(前696)“冬,城向”之向,杜预没有对鲁国的这个向邑作出注释。而莒国向邑的位置当以杨伯峻之说为是。
关于莒国向邑的位置,唐代杜佑《通典》卷第一百八十“莒县”下云:“春秋向邑故城在今(莒)县南”,(中华书局本)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二十四“莒县”下载:“向城,春秋时向邑,故城在今(莒)县南七十五里。”即今莒南县大店镇许家滩井子村南 60米处的春秋古城遗址。与杨伯峻之说一致。
清代江永《春秋地理考实》,顾炎武《日知录》卷三十一并黄汝成《集释》,均以为春秋向国即莒国向邑,位于今莒南县境。(见中华书局版杨伯峻《春秋左传注·隐二年》。)
为什么清人以为春秋向国就是莒国向邑,并将向国的位置从今安徽怀远拉回到山东莒县境呢?原因只有一个,清人以为《春秋·隐二年》“莒人入向”可以解释为“莒国吞并了向国”,所以才有了僖公二十六年(前634)的“盟于向”,宣公四年(前605)的“取向”,襄公二十年(前553)的“盟于向”,因为《春秋》中向国只出现了一次,而且又有“莒人入向”的记载,所以后来三次出现的莒国向邑就是“莒人入向”后所得。事实上,清人的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其一,据《春秋·隐二年》杜预注:“将卑师少称‘人’,弗地曰‘入’。例在《襄十三年》。”考《左传·襄十三年》,有“弗地曰入”一句,由此可证,隐公二年,“莒人入向”,并未据有向国。莒人为何入向?《左传·隐二年》作了解释:“莒子娶于向,向姜不安莒而归。夏,莒人入向,以姜氏还。”说明莒人入向只是接回(或称“抢回”)了自己的国君夫人。其二,《公羊传·隐二年》:“莒人入向。入者何?得而不居也。”其三,《谷梁传》亦云:“莒人入向。入者,内弗受也。”其四,唐代孔颖达《春秋·隐二年·疏》:“向则唯此见《经》,不能知其终始。”(清代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可见,莒人入向并未据有向国。

山东说

清代顾栋高《大事表·春秋入国灭国论》却说:“莒人入向,而宣四年伐莒取向,则向已为莒邑,而隐二年向为莒灭明矣。”杨伯峻先生对《春秋左传》研究甚深,但也受清代文人的影响,以为“杜《注》谓‘谯国龙亢县东南有向城’,则在今安徽怀远县西四十里,距莒甚远,非也。”所谓“距莒甚远”仍是受到“莒国吞灭向国”的思想影响,认为如果向国位于安徽怀远,距莒太远,莒灭向后,无法长期据有,只有在向国距莒国较近的情况下,莒国灭向后才能长期据有。清代顾炎武、江永、顾栋高,今人杨伯峻的这种认识,实际上是对《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以及《汉书·地理志》、《后汉书·郡国志》、《水经注·阴沟水》等古籍记载的否定。笔者以为,如果没有带有铭文的出土文物作为铁的证据,来否定这么多最原始的古籍记载,新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总上所述,今山东省莒南县大店镇许家滩井子遗址应为春秋莒国向邑,而非向国故城遗址。向国故城遗址应位于今安徽怀远县淝南乡境。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